上回书说到
六位主讲人同学尚未现身
今日续篇
且看她们如何妙语珠玑
再续红楼风华

贾迎春很小的时候生母就去世了,这让她长期被贾赦夫妇忽视,只在贾母的照拂下长大。她的性格非常懦弱,原作中“温柔沉默”的形容,可以说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迎春并不是大观园女儿中的佼佼者,但其与元、探、惜三春共同构成了贾府四春 “原应叹息”的悲剧命运。迎春善良、懦弱,恪守封建社会女德,她的一生正是那个时代所孕育的温婉、柔顺女子命运的缩影。春天本象征光明与希望,但迎春的人生却似与其名字的寓意相反,让人扼腕叹息。
惜春是贾氏姐妹中最为幼小一位,她容貌一般,在同辈人举办的活动中总被忽略,使她越发的冷漠孤僻,而当她逐渐长大时,周围已是贾府日渐衰败的景况。四大家族没落的命运,三个姊姊不幸的结局,使得惜春更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她希望能够明哲保身,现实中的一切既已对她失去了吸引力,她便起了出家的念头,她便以一身缁衣就了闺阁小姐的装束,于拢翠庵出家,了了一生,这是她逃避统治阶级内部倾轧保全自己的必然道路,也就是所谓独卧青灯古佛旁了。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最具矛盾色彩的女性角色,“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勾勒出她复杂的一生。作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她“刚强干练,心领手快”,凭借机敏与手腕将庞大家族治理得井井有条。然而,她的才能并非源于权术机变,而是对家族存续的责任感。例词“一风二令三人齐”暗喻其雷厉风行的作风,但“哭向金陵事更哀”却预示其悲剧结局——贾府倾覆后,她被休弃遣返金陵,成为封建制度崩塌的牺牲品。
贾巧姐为王熙凤之女,生于七月初七乞巧节;年幼高烧,其母请刘姥姥取名“巧”,寓意“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贾府败落,她被“狠舅奸兄”所卖,幸得母亲曾接济过刘姥姥,为其所救,后嫁与其孙板儿,居于乡野。“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作为贾府第四代的嫡亲血脉,她的命运与贾府兴衰紧密相连——公府千金不得不依赖底层人民的善意才得以生存,既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补全,更是对因果报应的印证和对人性光明的一丝希望。
李纨,《红楼梦》中贾珠之遗孀。“寒灯坐尽千金夜,稻香村里梦最哀”,是她凄凉命运的写照,也是封建礼教下寡妇命运的缩影,令人唏嘘。但她不屈于现实,在清苦孤寂中坚守,以沉稳的行事与亲切的待人赢得贾府上下好感。她亲授儿子学业,在一众纨绔中培育出冰清玉洁的贾兰。后家族衰败,李纨母凭子贵,似要苦尽甘来,却无福消受,最终只落得“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悲凉结局 。
秦可卿自幼是一个弃婴,一生最大的愿景,便是活下去。一笑倾朱门,一病碎海棠。然而,红颜薄命,她突然的离去,成了至今我们无处思量的未解之谜。早逝后葬礼极尽奢华,白幡垂泪,葬日漫天纸钱化蝶舞,恰似海棠零落碾香尘。她的一生,看似享尽荣华,其实她比谁都无奈,没有别的选择。
秦可卿,这红楼中的浮萍,这令人难以捉摸的女子,似在思忖着什么,或是贾府的兴衰成败吧。
小编点评
十二位同学的讲解实在惊艳!她们不只是读懂了《红楼梦》,更读进了人物的灵魂深处——既有思辨,也有情感,真诚又动人。更难得的是,她们不仅理解人物,还对彭连熙先生的画作有独到的观察与体会,把文学与艺术自然地串联在了一起,视角开阔又有美感。她们不是在复述人物,而是在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声音,重新“看见”红楼梦中那些美丽而复杂的灵魂。
相信其他同学们在她们的引导下,在画家妙笔的勾勒之中,也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领略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千般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