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 Curriculum & Teaching

榜样力量 | 中央圣马丁博士朱洪仪:园区校的美育课堂是我理解世界的钥匙


 
     2019届校友朱洪仪近日来信,与园区校分享了她的近况。如今的她正在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攻读艺术相关博士学位。在信中,她深情回忆起高中时光——正是在那段时光里,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热情与方向,从此坚定走上了艺术研究的道路。

     回忆高中时光,朱洪仪特别提到孙李敏老师,称她是自己关于“美”的启蒙导师。

     从教近三十年来,孙李敏老师始终坚持探索美育改革,精心教学。最近,她带来的《古希腊、古罗马美术鉴赏课》,带来知识的碰撞与融合,也为学生打开了全新的理解视角。

     这份充满探索精神的美育实践,已经在园区校一届又一届学子的心中,悄然播下了热爱与创造的种子。
 




 

榜样力量  |  中央圣马丁博士朱洪仪:园区校的美育课堂是我理解世界的钥匙



2025年4月15日




 
朱洪仪:苏中园区校2019届毕业生。本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CSC公派留学荣誉硕士),目前正在伦敦艺术学院中央圣马丁攻读博士学位。





 
 
    苏中园区校的美育教育对我来说,不只是艺术课上的学习,更是我成长中的重要部分。

    高中时期,园区校的美育课程给了我很大的支持,让我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热情和兴趣。这种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不仅培养了我的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我的自信心,让我在艺术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为人真 为人正”是园区校校训,指引着我们真诚、正直、善良、自信的成长方向,正是这种丰富的美育教育,让我后来的人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从本科到博士的艺术学习之路,都源于这段经历。

    记得在园区校的美术课堂上,我逐渐对西方艺术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孙老师的课程教学让我萌发了对艺术作品的兴趣,并尽量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我拓展这方面的知识。老师不仅教我们进行艺术理论学习,还用各种方式启发我们独立思考和创作。

    通过这些课程,我学会了如何理解一幅画背后的文化背景,以及如何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这些学习经历为我以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高中毕业后,我在本科阶段选择了南京艺术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后来又在皇家艺术学院攻读服装设计,最终在中央圣马丁进行博士研究,致力于通过游戏化设计帮助边缘化群体创业和就业。
 




 
     此外,高中时期的美育教育还让我意识到,艺术的力量不仅在于它带来的审美体验,更在于它帮助我们建立自信。

     苏州中学园区校倡导“多元共生、价值尊重、人性完善”,搭建舞台,为学生找到最擅长的努力方向。美育教育给了我另一种展示自己的方式。园区校的老师们也总是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寻找亮点,鼓励我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不断努力。

    园区校的美育教育不仅让我爱上了艺术,还让我有勇气去探索未知。艺术不再只是课表上的一门课,它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追梦路上的动力。在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一直带着园区校给我的艺术素养和自信心,不断在艺术和设计领域开拓自己的道路。

    如今,当我回想起园区校的那些时光,心中满是感激。正是那些关于艺术的启蒙和积累,让我在面对未来的选择时,有勇气去尝试和追求自己的热情。

    园区校的美育教育不仅塑造了我的艺术眼光,还培养了我迎接挑战、追逐梦想的勇气。









 
    从教近30年以来,孙李敏老师坚持美育改革探索,用心教学,自成特色,提出并倡导学生用会审美的眼光去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孙李敏老师主张美术教学应超越知识与技能层面,走向核心素养的综合提高,让学生获得品味生活的能力,欣赏艺术的方法和追求创意的勇气。注重艺术课所学对孩子们终身成长发展的影响,追求以艺术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热爱生活,获得高格调的生命态度。

    她曾参加苏州市区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比赛获得一等奖,开设市级公开课、大市公开课多次,均获得同行好评;2010年参加省优质课评比获高中组二等奖;2015年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获得省级优课;2016年被评为苏州市区中小学学科带头人;2020年被苏州市教育科学院特聘为学科命题专家,担任市级评优课评委。
 




 
    孙李敏老师这堂古希腊、古罗马美术鉴赏课,带领同学们从美术出发,跨越历史、建筑与科学,在多学科融合中拓展了艺术的广度与深度。
 



 
    在探讨万神庙圆形大穹顶时,孙老师巧妙地引导同学们运用物理、化学知识,思考建筑材料和力学原理。同学们有的从物理角度分析力的分布,有的联想到化学课上学过的材料反应,纷纷猜测古罗马人是否已经掌握了混凝土的制作。讨论间,孙老师带领大家翻开课本,寻找线索,最终在一段关于天然火山灰的文字中找到了答案——原来古罗马人早已发明并使用了混凝土。这一发现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原来看似遥远的建筑艺术,其实正是物理与化学知识在现实中的精彩交汇。
 


 
    讲到“All roads lead to Rome”这句英语谚语时,老师先介绍了它与古罗马道路建设的关系——当时罗马以庞大的交通网络连接整个帝国,任何一条路都能通向罗马。接着又引申到它在现代语境中的含义:通往成功的方式不止一种。这些英语小知识让课堂更有趣,也更有深度。
 



 
    在这节课上,高齐辰同学作为数学课代表,以"断臂维纳斯"雕像为例,解答了一道关于黄金分割比的数学题。他不仅详细演示了解题过程,还带领同学们从数学角度欣赏这件艺术珍品,让大家直观感受到数学与艺术的奇妙联系。
 



 
    孙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希腊帕特农神庙和罗马万神庙的图片,引导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座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交流中,大家发现古希腊建筑更注重柱式的运用,而罗马建筑则展现出更多创新元素。顺着这个发现,孙老师自然地引出了古希腊三种经典柱式的讲解。

    在园区校的美育课堂里,艺术不只是技巧的学习,更是心灵的滋养。每一次笔触、每一个音符,都让孩子们在美中发现自我,在美中学会表达。 

    这样的课堂,悄悄地把美的种子种进了心田,终有一天,会开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花朵。
 


标签:
转发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