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3月31日,“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 · 千场科普”报告会走进苏中园区校,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永舫做客西马斜塘,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以“天道酬勤- 我的人生感悟兼谈有机光伏研究的创新之路”的精彩报告。
在与同学们的面对面交流中,李院士不仅分享了光伏研究前沿科学知识,更以成长、科研经历诠释了勤奋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人才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苏州中学园区校与苏州实验室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梦田种桑”科学家进校园计划。本次活动得到苏州实验室大力支持,苏州实验室科研部马志搏副部长、肖杰、孙浩到校参与活动,苏中园区校党总支王建华副书记主持本次讲座。
重磅,院士开讲 | “ 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 · 千场科普 ” 进校园,李永舫诠释 “ 天道酬勤 ”
2025年4月1日
李永舫院士以自身成长和科研经历深刻诠释了"热爱、用心、努力、认真"这八个字是成功的核心基石。他强调科研的核心心法在于:首先要"找到问题",比如在光伏材料研究中明确吸收光谱与能级匹配等关键科学问题;其次要"解决问题",通过窄带隙受体分子设计、印刷工艺优化等创新方法实现技术突破,最终推动中国有机光伏技术发展。他的故事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一份对青年学子"快乐学习、快乐科研"的生动激励。
在聆听李永舫院士的专题讲座后,同学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收获。
☆ 高一(1)班 陈铭徐 ☆
今天,我非常有幸聆听了李永舫院士的报告。在这短短的一个半小时里,我不仅在新能源电池、单晶硅等专业领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学习榜样。
我聆听过很多专家学者的讲座,他们大多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颇有建树。但是李院士的报告给我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这大概源自于他那坎坷的人生经历。李院士直到三十多岁才有机会参加高考,但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业,并且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优秀的科学家,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院士这种追求真理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或许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通过今天这节生动的人生课,我将会更加坚定信念,热爱学习、努力探索,积极改变现状。我想,李院士已经成为了我心中的光,照亮我前行的路。加油!
☆ 高一(6)班 华思涵 ☆
聆听李永舫院士的报告,我深受启发。他以“热爱、用心、努力、认真”八字箴言分享了自己坎坷的求学经历和科研感悟,诠释了“天道酬勤”的真正含义。这八字箴言可以使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让我明白,只有持之以恒、勇敢面对挑战,才能收获成长与成就。在报告中,李院士介绍了有机光伏材料和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发展,展现了我国从追赶到引领的科研突破,让我深刻体会到创新的价值。他的执着精神和对青年的殷切期望,让我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追求卓越的信念。
☆ 少科(1)班 王伊琳 ☆
在暮春三月的下午,李永舫院士以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科研成就,向我们展示了“热爱、用心、努力、认真”这八个字的力量,激励我们以八字箴言冷静面对成长乃至社会的波折,并告诉我们做科研所需的精神、所经的挫败和创新的方法。
李永舫院士一上来便指明“热爱”是“干一行爱一行”、“用心”是“勤动脑筋”、“努力”是“天道酬勤”、“认真”是“待人以诚做事一丝不苟”——而这八个字加起来,就是“成功”。
他自嘲时运不佳,出生时在战乱,长身体时在挨饿,年轻力壮时躬耕于田而非献身于科研事业……
——可也是他,高中毕业十一年后,以高出平均分将近一百分的成绩,考取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改变命运;本科阶段潜心研究,以硕士身份毕业,夺回时间;被评为院士想到的不是声誉地位,而是科研生涯得以延长;一直提及中小学对数学的热爱,却在化工材料深耕至今……在他的身上,我看见了河南人洗尽铅华的坚韧、朴实、赤诚与热忱。
李院士在讲座中尤其强调“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为热爱,对知识的无限热爱,他经历了贫困、文革,当过农民、工人,历尽千帆;在面对高出一百分的录取线时,还是毫不犹豫地紧紧抓住了机会;在并非自己心之所向的化工领域,选择悦纳并为之燃烧青春年华——热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而也是因为用心努力又认真,他能在命运转折点拦截住机会。即使几次选导师的时候都没什么想法,踏踏实实做下去,李院士依旧有了如今的成就。
在他引用的徐斌的诗歌中,有一句“一旦现实和理想砰然对撞,我们才发现脚下的路,是那么的漫长。”
而他面对这种困境的回答,同样引用这首诗——
我承担着改变命运的重任,奋力要将失去的光阴补上!”
——正是“热爱”、“用心”、“努力”与“认真”的宣言。
李永舫院士反复聊到齐纳所说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发现问题,一个是解决问题——这是科研乃至学习生活中唯二的问题。
李院士介绍自己多次换研究方向:从锂电池、导电高分子,到量子点合成,都是得诺贝尔奖的方向,而他却因种种原因与之失之交臂,但也取得不少相关成果。
其中李院士说的对锂电池的研究让我印象深刻。他表示他们团队在对石墨电极进行测试时,把它作为正极,却因它“电量过低”而放弃了它;诺贝尔奖得主Yoshino这想到把它作为负极,于是无数试验之后,有了如今的锂离子电池——可谓是毫厘之差——这也告诉我们科学研究过程中,灵感的重要性。
在科技迅速发展、人才济济一堂、AI大放光彩的时代,如何创新成了我们大多数人忧心困惑的问题。李院士指出,想要做出自己的创新成果,关键还是在于发现问题,尤其是现领域内的短板和不足。而发现问题搞科研要用心,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其过程拆解开来,是了解联系现有发展并分析问题缺陷,然后根据自己的学习背景和可能的研究条件,确定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另外他还告诫我们要努力,即使上了大学也要百分之一百的精力投入学习和工作中去,切不可沉迷手机、自我堕落;要认真,因为这是赢得朋友、同事和领导尊重和重视的一个前提,在关键的时候就会有人帮你的忙。
李永舫院士的讲座,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如何成为科研工作者,如何进行科研创新,,还解释了当今四代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现状,也是他当下的研究方向。李院士用“热爱”、“用心”、“努力”、“认真”讲科研故事和科研精神,着实令我们中学生深受鼓舞,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