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推送 School Profile

相遇 · 启程 | 苏州中学园区校隆重举行2024级新生入学典礼



 

看  点   
 

    八月葳蕤,在我校中考、高考取得辉煌成绩之际,伴着金秋的脚步,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

    今天,我校所有新生欢聚一堂,隆重举行2024级新生入学典礼。苏州中学园区校欢迎你们!你们的到来,让园区校更加生动活泼,园区校的未来也一定会因为你们而更加璀璨!

    同学们,期待你们能够继承园区校优良传统,在新的征途上发扬光大,不负韶华、师生从游、同伴互助、多元共生,努力成长为社会的栋梁!
 

 

相遇·启程 | 苏州中学园区校隆重举行2024级新生入学典礼



2024年8月24日






 
    同学与家长选择了苏中园区校,代表了对学校的信任。学校也为我们2024级新生配备了最优秀的师资团队,尤其在班主任的选择上,更是精心慎重,15位班主任业务精湛、各具特色。

 



 
    作为高一新生,我深知高中生活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这是一场全新的挑战,即将面对更为艰深的知识,更激烈的竞争,但我们毫不畏惧;这也是一次自我超越的机遇,热情迎接广阔的天地,拥抱精彩的青春,因为我们心中有梦;这更是一段追逐梦想的旅程,告别初中的稚嫩,带着对未来的期许,此刻我们眼中有光。

     我们将以勤奋为笔,书写青春的华章。每一个清晨的诵读,每一个夜晚的思索,都将成为我们成长的基石。课堂上,我们会全神贯注,汲取知识的养分;课后,我们会积极讨论,碰撞思维的火花。我们明白,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我们将以自律为纲,塑造良好的品格。严格遵守校纪校规,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会自我管理,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自律中,我们将学会独立,学会担当,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道德修养的人。

     我们将以团结为翼,共同翱翔于知识的天空。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合作中,我们将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

     亲爱的同学们,新的阶段已经开启,让我们携手共进,在园区校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用拼搏和努力去迎接未来的每一次挑战,用汗水和智慧去铸就属于我们的辉煌!
 










 
     新学年,共有600多位小萌新加入园区校,成为园区校人的第一步就是戴上象征苏中精神的校徽,新生代表上台,江苏省苏州中学副校长胡慧敏老师、园区校党总支副书记王建华老师为新生代表佩戴校徽。其他同学郑重为自己佩戴校徽。徽光引路,清风与行,愿你们永不改心境澄明。

 


 
     我们始终在全面践行《苏中学生修养标准》的十个方面。我们始终认为“勤学业”是苏中学子应有的责任,“能思想”是苏中学子应有的特质。但我们希望的“勤学业”和“能思想”,不是,起码不只是训练学生“刷题”的能力,而是要养成学生研究之能力,培养学生学术之精神。
 


 
     成为人生公司的CEO,过闪亮的日子。胡慧敏校长从三个问题入手,引领同学成为闪光的人。一是今天,为什么你能来到这里学习;二是三年后,毕业时你能带走什么,又能留下什么;三是如何做到。苏州中学园区校着力培养塑造“生态人”,在主观修为上希望同学们自省、自觉;苏州中学园区校希望塑造“点灯者”,愿意付出,能给予社会和他人正能量,在社会生活中确立自己的一席之地,从兴趣到志趣,确立起自己的人生标签。
 



 

尊敬的各位园区校老师、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昨天傍晚,学校老师电话邀请我来做一些分享,在深感荣幸的同时我也有些惶恐。正如孩子和我开玩笑所说,“学渣的妈妈去给学霸的爸妈们作分享,你心虚不?紧张不?”。说实话,一路走来,我们家不曾拥有什么成功的经验,经常面对的是挫折、总结反思和再实践。我们并非生而为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把我们塑造成了父母。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我们在培养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被孩子优化改造。

     与在座各位家长一样,我们也许能沉着面对工作中的艰难挑战,但对孩子的小升初却忐忑不安。初一孩子的身高、力量或许已经超过了父母,某些方面的见识和技能也胜过了父母。然而,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依然是满满的童真和懵懂。在群英荟萃的学校,孩子泯然于众人,压力山大怎么办?学校提供了优质的住宿条件,但孩子自理能力不佳、生活习惯马虎、作息不规律怎么办?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冲动,每周在校时间长,与同学相处发生矛盾怎么办?幸运的是,我们和苏州中学园区校双向奔赴成功。

     根植于苏州中学的 “千年府学” 沉淀,园区校在18年前选址斜塘镇西马村,倾心打造出一块苏式教育的沃土,也孕育了生态和谐的国际交流社区。初识园区校,我就被 “为人正、为人真〞的独特校训所吸引。语句虽质朴简明,却蕴含着人生理想和志趣培养的极高标准。在学校的教育熏陶下,孩子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成长为强大自信的光源,正大光明、坦坦荡荡、博爱友善、赤忱待人,必能返璞归真,拥有丰盈圆满的人生。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曾提出:为人要正,处事要奇。

     守正与出奇相辅相成才能成就璀璨人生。园区校尊崇 “多元共生、价值尊重、人性完善”教育宗旨,高度重视因材施教、强调人才的多元化培养路径。除了标准教学体系,学校还建立了中学-大学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体系,开设了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预科班,融合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开设了西马国际课程项目。此外,园区校在智慧校园和数字生态建设方面也独具特色,既培养孩子们用数字工具和方法,思考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增强责任、批判、合作和创新能力,也避免孩子过度依赖数字化工具、沉迷网络或手机成瘾。

     我和爱人都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们处于人才培养链条的后期环节。私下讨论时,我们发现学生们毕业后往往和研究生导师保持密切互动,但是中小学老师容易被学生们慢慢淡忘。其实,我们更应该感谢中小学老师“给孩子系上第一颗纽扣,扶着他们走完人生第一段征程”。他们日以继夜的辛苦付出,不厌其烦的给孩子们传授人类文明、中华文明中的精髓积累,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运作规则,更重要的是逐步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本领。他们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进入国内外院校培养深造,知道孩子们发展得好就已经非常欣慰。“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境界让人钦佩!通过关注园区校的公众号,特别是孩子们的留言,我感受到这里的孩子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喜爱、尊敬和亲近。给老师取昵称、取得成绩时第一时间向老师们报喜。这样的温馨氛围也是我和孩子所向往的。学海无涯苦作舟。漫漫征程中,有师长的真诚关心、及时点拨、雪中送炭帮助,这无疑是幸福的!

     中国的基础教育非常扎实。我们常开玩笑说,义务教育恨不得将数千年人类文明的精华提炼优化,统统传授给炎黄子孙,让孩子们快速获取知识,少走弯路。这多少有点“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意味。然而,如果孩子们只是囫囵吞枣,被动继承与其年龄心智不匹配的知识结论,没有消化成为自身的智慧能力,则可能形成思维定势、缺乏批判精神、阻碍源头创新。引导孩子们探索知识的起源和演进、掌握获取和推导知识的方法、学会严谨的论证和客观的批评,可能比获取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享受学习的过程、理解学习的真义。现阶段,孩子们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心无旁骛地学习是一种幸福的体验。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一旦离开校园走入社会,虽然看起来没有考试,但每天都要面对突发事件和临场考验。搜罗一切可及的资料、见缝插针的学习、训练自己应对多种挑战的“急才”成为常态。竞争和淘汰往往很残酷。如果不先主动吃学习的苦,就可能长期被动吃生活的苦。

     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智力,吃学习的苦,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经历内心的苦闷和煎熬。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和人生的调色板。浓厚的兴趣可以把辛苦付出转变为朝目标迈进的喜悦和成就感。我经常组织和参加大中小学生的科普工作,最大的感受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结合自身专长分享的“智慧小火花”,常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思索 “涟漪”,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正面引导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不同职业的认识。光有兴趣,还不足以让我们梦想成真。自制力、责任感和恒心是成功的基石。上述个性要素不仅有先天的成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和修炼。园区校提倡“家校共进”的培养理念,我非常认同。家是孩子明亮人生的底色、放手拼搏的底气、以及疲惫受伤时的宁静港湾。学校是孩子扬帆远航的起点和领航者、认识世界的窗口、以及走向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练兵场。家长与老师保持有效沟通,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能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独特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赛道,并及时纠偏、调节情绪、获得助力。

    作为家长,我们身处职场,时间宝贵,讲求效率,常常主动追求或被动应对“既要、又要、还要”的困难场景。然而,并非人人都是六边形战士。孩子的事,尤其讲究慢工出细活、慢火炖汤,只有持久的滋养、耐心而温柔的打磨,才能化顽石为璞玉。在这场培养孩子的马拉松中,我们要目标长远,轻装上阵,认真对待“攻克一城一池”的过程,但并不苛求一时一刻的结果,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发展中的弯路。其实,每一条弯路都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积累了不一样的经验,获得了差异化发展的可能。正是人生旅程中的弯路,而不是捷径,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个体。

    我们和孩子的缘分来之不易。孩子们快速成长、能力变强的过程也是与我们渐行渐远的过程。与孩子保持舒心放松的关系,共同创造温馨快乐的家庭环境,迁移默化中留给孩子精神财富和情绪价值,或许才是我们为父为母的正确方式。其实,与其卷孩子,不如卷自己。人生苦短但值得。孩子的到来是我们人生的一抹亮色,也是我们挑战自身潜力再出发的机遇。与其反复唠叨说教,不如用自身行动让孩子获得对“兴趣、自制力、责任感和恒心”的直观感受。“卷自己”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放任不管。不论我们如何繁忙,都要挤出亲子陪伴的时间,提高陪伴过程的质量,从细节中把握孩子的发展动态。当孩子提出问题时,一定暂时放下手头的事,认真倾听,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并与孩子共同寻找答案、展开深入的讨论,提高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思辨力。

我就分享这么多,敬请各位老师家长批评指正!让我们一同共勉,静候花开!
 

标签:
转发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