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 Students and Parents

家长必读 | 考试过后,如何正确与孩子谈论考试的成绩







 

润心家长课堂 | 考后亲子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



2024年6月27日

 

一、合理期待,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能有好的成绩。其实,没有考好,孩子的心里比你更难过,他们的心里有害怕,有忐忑,有愧疚,有自责……孩子考试后的内心感受,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亲子沟通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就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如果这次的考试结果不如意,请用坚定而温暖的爱陪孩子一起度过这次挫折,肯定孩子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寻找这次考试中的值得肯定的地方。让我们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考后引起情绪的并不是“分数”本身,而是与“预期”的差距。如果孩子的成绩总是离我们设定的目标相去甚远,那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是否是我们的要求对于孩子来说太高了?家长的期望值是否是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的目标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热情,请和孩子一起设置努力就能够得着的小目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调高目标,台阶式设定目标,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二、积极归因,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

 
    相信大家在考后,都会和孩子一起分析总结导致自己这次考试成败的原因,这就是考试中的归因。“哎,这次考得也太偏、太难了,复习的都没考到。”“我真是太笨了,根本不是学数学的料。”“考场里有同学一直咳嗽,影响到我发挥了。”“这次运气不错,蒙的全对,不知道下一次还会不会一样好运。”等等。这些是孩子们考后常常会挂在嘴边的话,其实反映的正是他们的考试归因模式。

    具体来看,和考试相关的归因种类,主要有以下6个因素,分别是能力、努力、考试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你的孩子又将这次的考试成败归因于哪个因素呢?心理学家认为最为积极的归因模式则是将考试成功归因为自己的努力,将考试失败归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因为努力程度是这六个因素中唯一一个受我们自身控制的内在因素。

    将成功归于努力会提供我们掌控感,增强自信,增加我们对下一次考试成功的期望,进而更愿意付出持续的努力;将考试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能让我们看到希望,重燃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成绩会有起色。家长们,请引导孩子们形成积极的归因模式,它将激发我们的无限潜能,攀登下一座高峰。
 



 

三、成长型思维,提升孩子的抗逆力


    拥有固定思维模式的孩子关注成功、关注结果,害怕失败;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关注努力,关注过程,愿意尝试,不怕失败。看到成绩之后,我们能做的是利用好考试这个工具,对当下学习策略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做到关注过程大于关注结果,不要让孩子的分数变成我们家庭关系的晴雨表,引导孩子认识到:决定人生的不仅是天赋,还有思维模式的差异。
 
    当我们发现一次失败的考试也是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宝贵经验,为下一次的成功铺垫时,失败便不会让我们一蹶不振。面对考试失利,我们可以把这当做一个发现自己疏漏的好机会;面对别人取得了比自己更好的成绩,我们可以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主动学习他好的学习方法为我所用;面对老师的批评,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老师对自己抱有关注和期待,说明老师对自己的学习很重视……总之,成长型思维认为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我们可以借助每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实现进步和成长。


 


 

四、考后沟通黄金五问

 
    1.问问孩子“你对自己的成绩满意吗?”,而不是首先表达我们自己是否满意。因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应该让孩子体验考试带给他的感受,而不是让他体验考试带给父母的感受。

    2.如果孩子觉得满意,问问孩子“你打算怎么庆祝呢?”而不是“我要奖励你”。因为庆祝是体验到自我满足感后与他人分享快乐,而奖励意味着我们比孩子更有能力,高高在上地评判他,抹杀了他的自我满足感。

    3.如果孩子感觉不满意,给予共情和安慰:“看得出来你很不开心?”,“很遗憾你这次考得不满意,不过没关系,下次我们继续努力”。千万別再加上:“我就说你平时得用功多复习嘛!”这让他体验到的是雪上加霜。

    4.不管孩子满意还是不满意,都可以再问问孩子:“你觉得跟你从前比,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而不是跟别的孩子比。因为让自己越来越好的内动力是人的本能,跟自己比产生幸福感,培养成长型思维。

    5.问问孩子:“这次你总结了哪些经验?你觉得可以做些什么让下次考试考得更好呢?”代替孩子体验生活不是父母该做的,但是支持孩子做得更好是父母能做的事。




 

考试是一次总结,不是终结。

世界很大,考场很小,

考试是个点,人生是条线,

我们永远有改变和成长的机会。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心理支持者。

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在于:

孩子只要从父母这里得到足够的心灵力量,

他就有余力,整理好情绪,

去面对外界更多的风雨。

 
 
   当你尝试了许多方法仍不能很好地帮助自己时,你可以向心理老师或公益热线寻求帮助:
  

 

    苏州市中小学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

 
    联系电话:0512-65205520
    服务时间:每天24小时在线
 

    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援助热线

 
    联系电话:0512-65202000
    服务时间:每天9:00-21:00

 

    苏州市心理援助热线:

 
    联系电话:12320-4、0512-65791001(24小时)
    服务时间:每天24小时在线


标签:
转发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