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点
阳忆杉,园区校2020届高三3班毕业生,现就读于浙江大学。在园区校就读六年期间,多次获得“阳光少年”“学习能手”奖学金,曾担任第13届学生会秘书长,天地人文学社栏目主编。在浙江大学就读期间,曾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多次获得校级“优秀团干部”称号。已录取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生,即将开始新的学习学生。
本文是阳忆杉学姐回忆园区校学习生活时的发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现全文推送,以飨读者。
校友心曲 | 阳忆杉:六载韶华岁,一生西马情
2024年4月3日
尊敬的老师、家长朋友,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阳忆杉,苏州中学园区校 20 届文科班的毕业生,目前在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读。今天,我非常荣幸重回母校,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六年初高中生活。希望我的学 习经历能够为同学们提供一定的启示,也希望我的学生视角能够让家长们更全面地了解 园区校。虽然已经毕业四年,但是我在园区校度过的六年时光依旧历历在目。我今天的题目 是“六载韶华岁,一生西马情”,我将会从学风学业、校园生活和学生活动三个角度出 发,讲讲为什么在西马村度过的这青春六年,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和一个高考分数,更 是精神和人格的双重提升。
当你走在樱花大道上,教学楼外墙上六个白色的大字一定撞入了眼帘:“为人正, 为人真”,做个正直、真诚的人是我们在园区校学到的第一课,这则校训也成为了我为 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当你走进行政楼大厅,你会看到这样的标语:“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传 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园区校,我们和世界联通着:国际日时各国友人的表演、与美 国兄弟高校交流生共进午餐、和德威国际学校学生在同一个操场召开运动会、同苏高中 本部一起举办诗词大会等等。园区校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壤,多元价值在此共生。这些人际交往、语言锻炼、文化交流的活动都给了我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走出去的勇气,给我种下一颗饱满的种子,令我在大学的时候,勇于去参加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牛津大学和 东京大学的交流活动。更让我惊喜的事,我去到的以上每一个地方,都能够找到相识的 园区校人。园区校体量不大,但是却能遍地开花,同学、校友遍布世界。
在严谨但包容的学风滋养下,我在最需要的年纪里既有良师引领,又得益友相伴。
园区校的老师虽然教学风格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向每一位学生捧起真心、对每一节 课认真相待,教书育人的背后更是深深的情怀。
因为我的语文高考最后是 160 分的江苏卷考了 143 分,我就先以语文学习举例吧。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是陈英老师,我犹记得她在课堂上给我们朗读自己的游记,西塘古镇的 江南韵味随着温和清淡的嗓音缓缓流入我的心间,那一刻,我明白语文学习纸上得来终 觉浅,那背后的人文情怀和生命感悟是课本上学不来的,是只有一位好老师才能给予学 生的传承和感动。
我高一高二的语文老师是正高级教师孙晋诺老师,他在第一节课上鼓励我们走进湿 地,在这得天独厚的校园环境里亲近自然、观察自然、刻画自然,在银杏树下、芦苇从 间、杨柳丝旁,我的文笔飞速进步。而孙老师每一天下课后,都整理教学手记并发在自 己的公众号上,反思和精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他的公众号在我准备这次演讲的时候已经 发布了 1256 篇文章。他还建立了一间阅读小屋供我们畅游书海,让我在积累高考作文素 材的时候毫不费力、乐在其中,用热爱的炬火照亮了漫漫语文学习之路。
我高三时期的张红老师曾带出过江苏省文科状元、苏州市语文单科状元。但即便有 如此光辉的资历,她还是严谨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位同学,她真诚的态度常常令我们感 动,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红姐”。每当有学生拿着阅读题、作文到她的办公室求教, 无论是不是自己班级的学生,她都会立即放下手边的事情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以至于每 次课间她的办公桌前都大排长龙。我已经记不得多少次,在她的办公桌上看到冷掉的、 放了一天也来不及碰的早餐。
这三位老师启迪、铸就、见证了我对文学一步一步的热爱,对学习一层一层的积累, 更将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注入给我,最后我才能够拿到这样的分数,我也因为这份热爱 选择了我大学的专业。
除此之外,我还记得,我的高三英语周老师,她牺牲每天中午的休息时间,通过自 己亲自做题的方式筛选和搜集优秀的英语阅读试题,把这些精选的题目让我们限时自测, 即测即讲,只要是去了办公室的同学,人手被塞进一份试卷。每天我们都比其他人多做 一份优质的英语练习、多半个小时和老师面对面探讨题目的机会。在数学学习上,我是 文科班的一员,我的班主任李红娟老师经验丰富,深知数学成绩对于总分的重要性,于 是和数学陈老师一起,每天晚自习加练一份数学小测,数学老师针对当日的重点错题、 我们班同学的弱点,像是私人订制一样每一天都给我们班 30 位同学组建特殊的文科班试 卷,第二天早晨批完就讲,让数学短板的文科生们会做的题一分不丢、不会的题硬得几 分,最后也没在成绩上吃亏。
我在开始的时候也介绍了,我是 20 届的考生,众所周知,20 年高考是非常特殊的一 年:从疫情停课,到线上上课,再到全国高考延期。正是在这样意料之外的时刻,方能 够体现出园区校整体的管理水平、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质量。
我可以很诚实的讲,如果没有最后半年线上上课期间的弯道超车,我原本的水平考 上 985 都很艰难。尤记得四年前居家上课的时光,虽然有距离和屏幕的间隔,但是老师 们却没有一丝松懈。我的班主任是李红娟老师,同时也是年级组长,我记得她每周都更 新并发布从早上起床到晚上闭眼前的超细节时间表,她也积极联合家长获取助力,让我 们高三年级的上课、作业、月考、自习……没有一个环节因线上而打折扣。与此同时, 每个老师也都很给力,当时线上上课软件还不如现在这样成熟,我们在线上拍照提交作 业,很多时候光线暗、字体小、难注释,给老师们造成了很多批改的障碍,即便如此, 我也能收到老师附在作业后面打字出来的评语,我的有几位任课老师甚至因为高强度在 显示屏上批改作业,而把眼睛看花、肩颈看坏。我看到了老师们的付出,这份感动化作 我加倍努力学习的动力,我的同学们肯定也看到了,全体老师和全班同学形成了前进的 合力。在这样万众一心攻克高考的高昂士气之下,我周围的同学都取得了满意的成绩。我的前桌去了华中科技大学,我的同桌用高考成绩被香港中文大学本部录取,和我一样 在园区校度过六年、我们班的数学课代表去了南京大学,还有一个每次体育课同我一起 打羽毛球的好哥们,去了东南大学。
说到我的同学们,我想用两个成语形容:“势均力敌”和“齐头并进”。就以我和 我的前桌为例,我们互为好朋友的同时又在各方面暗暗“较劲”、各不服输。比如,数 学大题我解出来了她就一定也要解出来,英语默写成绩出来了她满分我即使拿 95 分都要 咬牙立誓下次必冲满分,她作文不理想我就帮她一起改,我英语理解不了的题她就不厌 其烦讲给我听……很像是《那不勒斯四部曲》里面的莱农和莉拉,在这样的良性竞争中 两个人的实力都在不自觉地猛猛增长。如此取长补短的“对子”在班里有很多,而这种 良性竞争的形成是学校优质学习氛围和优秀生源的必然产物。
除了我的同班同学,我也想提一嘴园区校里很特殊的一群同学:少科班。我非常感 激园区校提供这么宝贵的机会让我和少科班的天才同学们能够选择同样的选修课程、进 入同一个社团办活动,他们的优秀时刻激励着我。我当时有个一起办活动的少科班好朋 友,我老是能在图书馆书库里看见他,有一次我见他借了一本绿色的 Python 编程的书, 而这本书,两年后我进了大学才在理工科朋友的书架上看到。不仅如此,在苏高中本部 和园区校联合举办的诗词大赛中,他也夺得两校第一。目前他在中科大读研。他的优秀 给我脆弱的心灵产生强烈震撼的同时,我也感觉很幸运能获得这么一个“逆天”的朋友, 让我见识了中国最顶尖的同龄人。于是,我更能认清自己从而保持谦卑、也更能沉下气 踏踏实实地低头努力。
在园区校的六年里,我像是一颗小树苗,遇到的每一位老师园丁都如此尽职尽责, 为我浇水施肥,我才能够在这生机勃勃的土地上长成健壮的小树,而高考分数,只是自 然而然结出的果实之一。
接下来,我想谈谈园区校的校园生活。在我看来,园区校和其他高中最与众不同的 亮点是两个:全寄宿书院制和西马湿地。我永远记得 12 岁住进园区校的第一个晚上,在 安静的夜里,我躺在爸爸妈妈帮我铺好的床上仰面默默流泪,染湿了崭新的枕头。那个 时候我感到委屈和不解,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由衷的感激我父母送我住宿舍的这个决 定。我在同学的陪伴下,更加自主、自立、自强。在生活上,我学会了做一切基础的家务,也明白了父母的不易;在学习上,很多时候睡前我和室友们还能对某个课程难点去 研究、探讨、争论,在无形之中取长补短。更长远来看,在进入大学之后,我们无法避 免住宿舍,这个时候我就发现中学住校和走读的同学的确存在不小的差异:中学就体验 过住宿生活的同学往往包容性更强、愿意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也更自律,很少出 现一进大学就放飞自我熬夜打游戏的情况,并且他们对于宿舍卫生也有更高的要求。所 以,作为寄宿制生活的受益者,我认为六年的住宿经历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心理的人格 健全和生活的自律自制,这也是我认为比成绩还要重要的:一个人持续发展、学习的特 质。
关于园区校的校园环境,我相信大家一路走来、沐浴着落英缤纷的愉悦感比我的言 语更有说服力。春日里,我们把创作的三行情诗系系在樱花树上;夏日里,我们在社团 招新的热闹中寻得志同道合的伙伴;秋日里,我在湿地边折枝芦苇看白鹭惊飞,到西马 博物馆感悟水乡文明之美;冬日里,我和文学社同学在凤西亭即兴吟诗……以至于我每 当回忆起中学时光,仿佛置身湿地,暖暖的阳光抚摸着发梢、风过芦苇发出“沙沙”声, 草地上“纤夫的脚”雕像无言,几只野鸭戏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美好。园区校绝不培养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我们的学生活动极其丰富。还是以我自己 的活动经历为例吧。在初一的时候,我在社团日的展览摊位上挑花了眼,最终加入了“野外生存急救社”,我在这个社团里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场科学讲座、第一次尝试给别人 讲课,交到了很多真心的朋友。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我的副社长来自高中部的国际班,谁 能想到夕阳下在湿地边和我们一起采集植物的学姐,后来成为了牛津大学三一学院的学 生。
进入高中后,我去参加了园区校的学生会竞选。不仅从演讲能力锻炼了自己,更让 我从自卑走向自信。进入大学后,当我在竞选班长、团总支学生书记、学生会主席、党 支部干部的时候,总是会回忆起三年前在园区校竞选主席的那场升旗仪式。如果没有在 园区校的舞台上得到锻炼,那么或许我会永远缺乏勇气、永远难以众人面前表达我的想法。
进入高二,我和一群少科班的同学在语文孙老师的鼓励下创办了“西马·谈笑风生” 公共演讲活动;后来,我们年级的语文爱好者们一起成立了“天地人文学社”,和自己 的小团队一起采访杰出的语文老师和成绩优异的学长学姐。很难有这样的中学,在保证 学习质量的同时,能够让学生的创造力尽情释放、让学生的领导力被激发锻炼,而创造 力和领导力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未来职场里,都是非常非常宝贵的品质能力。我只是园区校学子的小小缩影,据我观察,我在园区校的同学们都在大学生活中大 放异彩:他们成为了学生社团的领导者、学生会的主席、球队的队长、乐队的组建者等 等。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大学里的恣意绽放,皆能追溯到在园区校这片活泼天空下的青春启蒙。
回首我的中学岁月,那些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日。每当我困窘失意的时候,我都会 闭上眼睛回想这段时光,翻找园区校湿地的照片,身体就会神奇的充满力量。从西马湿 地长大、走出去的孩子都对这片土地抱有深挚的情感。我还记得同级有个去师范学校的 同学,跟我们说自己毕业之后,要回到园区校教书、反哺母校。我想,园区校就是有这 样的魔力,让大家自觉热爱、铭记。我也和一些大学同学聊起过高中生活,他们有人说, 高中是人生里最黑暗的几年,我听了特别惊讶。仔细思考之后,我才真正明白园区校最 珍贵的地方究竟是什么:让我获得一份满意成绩的同时,拥有一段明亮灿烂的青春、保 持对学习的热爱和终身学习的后劲。
在园区校的土地上,有教学严谨、管理先进的师资团队,有势均力敌、齐头并进的 同窗好友,有自律自制、独立生活的寄宿锻炼,也有发掘潜力、实现自我的校园活动。西马学子既能收获满意的成绩,又能形成完善的人格、不凡的能力。
希望在邂逅下一场樱花雨前,我们能再次于西马湿地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