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点
上周,同学们积极参与“我为两会写提案”活动,写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提案。关注公共事务的热情虽盛,而我们与两会的距离仍然遥远。
近期,西马学长的身影竟出现在了两会上!现场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在“代表通道”上发问……本次两会,就职于新华社的邱犇学长,首次作为“上会记者”参与了两会报道。他沉着冷静的姿态,有条不紊的提问,收获了不错的反响。这一重要时刻证明了同学们的努力并非徒劳,同时也为我们未来参与社会事务、发出自己的声音增添了信心。
今天下午,两会闭幕,活跃在报道一线的邱犇学长心犹澎湃。带着两会的余温,邱犇学长向园区校传来了他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听。
西马学长 | 邱犇:作为新华社记者,架起园区校直通“两会”的桥梁
2024年3月11日
邱犇 · 新华通讯社
苏州中学园区校毕业生
01
学长自述:从园区校到新华社
初高中我均就读于苏州中学园区校,对园区校有特别深的感情。6年时光,不仅丰富了知识,也为我各项能力提升奠下了基础。
从园区校毕业后,我本科去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广播电视学。在大一、大二学年,分别获得了“校院士奖学金”以及“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在校期间曾任4年班级班长、院学生主席等职务。大四,我以4.01的学科绩点、专业第一的成绩保研至中国传媒大学。
研究生阶段,我在中国传媒大学修读国际新闻学专业。该专业是中宣部和教育部为推进当前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所开设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培养的品牌项目。期间,我曾在新华社、中国记协、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等单位实习,在学思践悟中增长本领,在知行合一中打牢根基。
2022年毕业后,我顺利进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工作,任记者、编辑。新华每日电讯是由新华社出版的时政大报,选编新华社各线路各报刊各新媒体精品稿件、荟萃全国其他媒体精品稿件,刊发原创评论和副刊的中央级新锐主流大报。我目前所涉及的工作包括报纸排版、稿件编辑、采访撰稿、短视频平台运营等多个方面。
02
两会感悟:新闻的力量
东风浩荡,盛会开幕。在历史的坐标上,这次两会意义重大——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于我自己而言,这也是我第一次作为“上会记者”参与两会报道,倍感荣幸。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深度解析政策方针、精心采写现场观察、追寻探索全媒创新,是新华社记者在两会报道中的任务。
3月5日,在现场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时,我热血澎湃、倍感信心。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项项数据,串联起过去一年的发展历程;3月8日,被选中在第二场“代表通道”提问时,盲人代表王永澄的回答,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他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和一位位代表、委员的采访交流中,我也学习了很多不同方面的知识和见解……
3月8日在“代表通道”的提问,大概是这次两会引起身边很多同学、老师关注的一个节点。当时有高中同学给我发来微信,说“好久没看电视,今天偶然打开居然看到你”“听声音就感觉很耳熟”。我是欣喜的,因为能够在两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也是惶恐的,内心压力很大,怕丢人,怕说错。不过好在发挥不算拉胯,也收获了不错的反响。后续,我还就这次提问撰写了一篇记者手记《指尖上的履职,摸得到的温暖》。
事实上,过去一年,我在采访中走过全国几十个农村,感受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我也去到了不少企业,看他们正如何调结构优质量,增强产业竞争新优势;我走进了好几个“网红城市”,看文旅正如何点亮市场……
这些机会是新华社带给我的,也是园区校带给我的。用文字记录下我所看到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的同时,新闻报道也给被采访地区、对象带来改变。
03
寄语少年:坚定选择,力耕不辍
其实对我而言,很难给到大家一个总体性的寄语,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会走的路、会感受的事物也都是不同的,所以很难有普适性的建议。
如果一定要有,我想就是两点:
第一点,就是相信自己,坚定自己的选择。有的人会选择留在家乡奋斗,有的人会去北上广拼搏,选择很多,我们很难去定义是好还是坏。高中毕业前我没有想过自己会一条路走到底地去做一名记者,也会看到身边很多同学的工作、经历而羡慕、动摇。但是只要选择了,就从故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白头,春夏秋冬不虚度。
第二点,就是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实现我们的梦想,唯有只争朝夕努力干。“事不出于预期,人自难于早见”。汉字的“预”有预先之意,旧同“与”,更有参与之意。预期不是袖手旁观,而是挽起袖子干起来。要相信,每一滴汗水都不徒劳,每一分努力都有收成!
一步一步
从园区校到两会
西马学子的精神力量
在更广阔的天地里
得以流转发扬
一字一句
从纸上到田野大地
园区校学子
以文字与思想
架起了直通两会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