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内卷”这个词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对我们同学而言也是渗透在了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下课看见同学还在狂刷数学题,会有人高呼“卷死了!”;班主任上课的间隙,也要提两嘴“卷一卷”,大家努力。
我们似乎怎么也避不开“卷”这个话题,它会出现在家庭的饭桌上,会出现在学校年级大会上,会在作文的题目中。“卷”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思虑并回答的课题。
苏州中学园区校首届钱学森班高二(1)班同学注意到了这一点,迎着热点问题上,展开了探讨,并且认真采访了胡慧敏校长,于是有了11月27日升旗仪式上专题国旗下讲话的内容。
“内卷”如是观 | 怀席卷之志,持静虚之心,付踏实之行
2023年11月26日
11月27日,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我校首届“钱学森班”高二(1)班集体亮相升旗仪式,钱班的“钱”不仅代表着钱学森先生的大成教育理念,同时也是前进的前,潜力的潜。在课堂上,他们勤学苦思;在各项活动中,也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他们的学习态度;行己有耻,止于至善是他们的人生目标。学习之路,任重而道远,有班主任吾颖老师和高二(1)班所有任课老师的辛勤耕耘,相信高二(1)班定能在西马梦田这片沃土上,向阳而生,逐梦而行。
我觉得内卷是在高压环境下不惜一切代价的竞争,显然这种现象目前已经大行其道,在我身边也不乏希望通过“内卷”来突出重围的同学。内卷固然能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但归其根本依然是种内耗,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就像萌发的种子,没有外界施加的养料,虽依旧能够成长,但消耗的是原先就有的养分,最多也只能长成豆芽菜,没法茁壮成长。因此,我认为“卷”的消极意义远高于积极意义。
我认为合理的竞争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适度“内卷”同样会让我们有所进步,正如被洪流裹挟向前,我们身边的环境可能充斥着一种“卷”的氛围。处在这种环境中,我们或是自发,或是被推动着努力,不敢松懈,生怕被“卷”而始终不敢“躺平”。因此在我们努力范围所能及之内,加入有意义的“良性竞争”,会促进自我进步,发掘自我潜能。一旦超出能力范围,却因为不肯落后于人而透支精力,就会与同学暗暗较劲,陷入“恶性竞争”。内卷诚然会带来压力,但同时,在可承受范围内的压力也能够转换为前进的动力。注重自我提升,不能全然追求超越他人。
就内卷问题,高二(1)班的同学采访了胡慧敏校长。原本大家都以为“内卷”早已定性,也没什么好谈,却没想到,胡校的一番话,一如醍醐灌顶。高二(1)班的同学记录了胡校的观点,并与大家分享:
01
“卷”可以是一种豪情壮志
当被问及“卷”一词时,胡校长首先联想到《过秦论》中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卷”原来可以是一种豪情壮志。
02
最高级的卷是自己卷,卷自己
胡校长谈到:内卷的原意是无效竞争,我们可以卷,但不要内卷,而要“卷内”。她说最高级的卷是自己卷,卷自己,卷得有目标,卷得有节奏;最一般的卷是被动裹挟,盲目跟从,脚下虽有行动,口中更多怨言,容易疲劳,容易放弃;最下等的卷,是精神焦虑,但无行动,徒有疲劳,能量无法满格,就像充不进电的旧手机。
03
卷自己:目标、心态与行动
如何正确对待卷,归根到底就是三个要点:目标、心态与行动。我们往往会困惑,面对学习我们是否只有“卷”一种方式?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胡校长认为,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学习节奏,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目标、自身特点和对时间的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要适合自己的节奏,还不能完全背离客观的规律。我们要有卷的行动,平的心态,所谓平的心态就是要懂得不时地放松,定点地放松。失败时放下,不内耗自己。每天记得要给自己记功,把记过的行为改变成积累经验值,所有做的不好或者不够好的地方复盘成一些经验积累起来。不用总是给自己贴上过错、过失的标签。卷的行动,是指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符合规律的行动,遇水搭桥、逢山开路的决心和准备。
04
找准自己的节奏
如何才能自来卷,按照自己的节奏行动?最难的是不要用一种忙碌充斥另一种忙碌,比如用游戏取代学习,把自己当个容器,塞满游戏的刺激,挤出学习的挫败,这样得不偿失。重要的是给自己建个防火墙,《大学》里谈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正如王阳明所言:不能转化为行动的知不是真知。心态与行动决定了我们“卷”的效果。我们要怀席卷之志,持静虚之心,付踏实之行。
05
凝心聚力,耕耘不辍
胡校长寄语全体同学:找到自己精神的种子,培育在深厚的时间土壤里,像一个农人一样,聚集自己的生命力量,心无旁骛集中心力耕耘。
同学们,无论你们现处于怎样的精神内耗之中,请一定要相信,只要有耐心与恒心,脚踏实地去行动,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通往理想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