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校如家 Logistic Service

湿地物语:园区校里那些鸟


来到园区校,看到湿地后的人们总会疑问:湿地因何而来?创办园区校的张昕校长给湿地写了一张履历表。

2003年,走进湿地,我们无知;

2004年,毁了湿地,我们无痛;

2005年,留片湿地,我们无意;

2006年,懂得湿地,我们无颜;

2007年,呵护湿地,我们有情;

2008年,利用湿地,我们有心;

2009年,建设湿地,我们有力;

2010年,完善湿地,我们有功。



湿地物语:园区校里那些鸟


文:林子杰

摄影:李明


 

园区校湿地的变迁


    其实,整个园区校校园坐落的位置,曾经是一片景色秀丽的湿地,大家可以在行政楼大厅右边那幅油画上看到,那是校园建设前的样貌。2003年的初冬,为了寻找建校的土地,张昕校长踏进了水乡泽国西马村外的农田,那时候大家对“湿地”全然无知。半年之后开工建校,推土机铲去芦苇、填平池塘,大片的湿地消失了,大批的水鸟惊飞了,建设者们却没有半点恻隐之心。十四个月之后学校建成了,作为预留地块的20亩洼地虎口脱险,完全是因为张校长想省去那200多万人民币的土方钱。
 



 高中教学楼所在地(王志恒拍摄)


    这时候,一批富有学识、充满激情的教师们来了,他们大谈“地球的肾脏”、大谈“失落的文明”、大谈“校园湿地文化”,不让湿地成为失地,感动了全校师生。在懂得了“湿地”之后,大家不仅汗颜万分,而且对肆意毁去湿地的行为感到无比的痛心。因此,大家更加珍惜这片劫后余生的小湿地,更加用心地去建设校园湿地文化、开展校本湿地教育。这就是园区校的“湿地启蒙运动”。
 



操场所在地(王志恒拍摄)


    接着就是开始了“湿地建设运动”。有了一片孕育生命的湿地,有了一群充满爱心的师生,鸟儿不走了、水八仙微笑了,湿地学校的故事也就会陪伴着这样一所学校永远地讲下去。故事里的园区校人,不仅会比别人多一点懂得湿地、懂得环境、懂得生态、懂得地球、懂得那些动植物们,而且会更加懂得“多元共生,价值尊重,人性完善”的道理。这不再是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而是新时代“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生态文明观。

    校园西南角处有一片20多亩的湿地生态园,取名叫“西马斜塘”,妙用了一下当地已经因为城市化而不复存在的地名“斜塘镇西马村”,也算是对这个村镇的纪念吧。

    园区校的“西马斜塘”,连同于2010年建成的1500平方米的“西马博物馆”,让“湿地文化”成为了园区校的特有品牌与学校形象,更重要的是已经成为师生们了解自然、理解生态的活教材,已经成为师生们懂得呵护环境、懂得善待地球的大课堂,已经成为园区校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园区校里的那些鸟


    生物多样性减少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通病,鸟类等多种生物生存的环境更是可以作为衡量城市环境优劣的标准之一。“西马斜塘” 由师生们一起共同设计,理念就是让湿地成为园区校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为此,我们将校园西南20亩区域恢复成建校前的原生湿地。整个湿地由七个微型小岛组成,有广域水面、有缓流河道,水有深有浅,水与岸自然而成,其中仅有两个岛向人开放,其余五岛“闲人莫入”,呈现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画面。使用权归还给原驻地的生物们。
经过多年的恢复,这片原生态湿地,不仅是天人合一的景观,而且成功恢复了生态系统的全部功能,其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都达到了平衡稳定,。生态系统结构完善,不仅有涉禽、游禽、走禽等鸟类,更是偶尔出现猛禽、黄鼬、三线水蛇等高级捕食者。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园区校的那些鸟吧,黑水鸡、小鸊鷉、白鹡鸰、灰喜鹊、戴胜、棕背伯劳等留鸟和各种动植物们常年安家筑巢于此,小白鹭、夜鹭等候鸟每年也不会忘记回家探亲,偶尔也会出现红脚隼、环颈雉等鸟类。

 



小鸊鷉

英文名: Little Grebe;学名:Tachybatus ruficollis






分类:鸊鷉目,鸊鷉科。

分布: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保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特征及习性:留鸟,游禽。平时一般生活在芦苇和杂草丛生的湖泊、池塘、沼泽中。以鱼、虾、昆虫和水生植物为食。它们虽然善于游泳、潜水,但飞行却很笨拙。求偶方式别具一格,双方从表演到凝视,面面相觑,摇头晃脑,并各自向对方送上一小撮水草为礼物。它们选定地方后就会繁衍后代,在水草丛中建造能随水位升降的浮巢。遇到危险时会将幼鸟藏在翅膀下潜水逃避。清晨和黄昏时常发出快速带颤音的叫声。



 


小白鹭

英文名: Little Egret;学名:Egretta garzetta



分类:鹳形目,鹭科。

分布:我国沿海地区均有分布。

保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特征及习性:涉禽,候鸟。大多数白鹭有白色的羽毛,到了繁殖的季节,还会长出很长的漂动物、两栖动物和浅水中的甲壳类动物。它们把大而不太讲究的窝筑在树上、灌木丛或地面上。由于它的羽毛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加上白鹭喜欢群居,因此很容易被人大量捕捉,造成数量锐减,几乎陷入灭绝的境地。



黑水鸡

英文名:Common Moorhen;学名:Gallinula chloropus



分类:鹤形目、秧鸡科。

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保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特征及习性:留鸟,中型涉禽。通体黑褐色,嘴黄色,嘴基与额甲红色,两胁具宽阔的白色纵纹,尾下覆羽两侧亦为白色,中间黑色,黑白分明,甚为醒目。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亦甚醒目。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露出尾后两团白斑很远即能看见。栖息于灌木丛、蒲草和苇丛,善潜水,多成对活动,以水草、小鱼虾和水生昆虫等为食。


 


白鹡鸰

英文名:White Wagtail;学名:Motacilla alba


分类:雀形目,雀科。

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保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特征及习性:冬候鸟或留鸟。上体除额、头顶前部、头侧和颈部为白色外,均为黑色;翅上小覆羽黑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大部为白色,形成翅上白斑,飞羽黑褐色,外缘白色;尾羽黑色,羽缘白色,最外侧两对大都为白色。下体白色,胸部有一半圆形黑斑,两胁浅灰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颤动。

 


棕背伯劳

英文名:Long-tailed Shrike;学名:Lanius schach


分类:雀形目,伯劳科。

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保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特征及习性:常见留鸟。额、眼纹、两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头顶及颈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体侧红褐;颏、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平时常栖止于芦苇梢处,东瞻西望,一见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杀。亦能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鸣叫时常昂头翘尾,激健有力,并能仿效它鸟鸣声。它主要还是捕食昆虫的,如蝗虫等,此外兼食些野生果实。所残杀的小鸟在其所吃的食物中占的比重很低,因而对农林业是很有益的。

 


戴胜

英文名:Hoopoe;学名:Upupa epops



分类:犀鸟目,戴胜科。

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保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特征及习性:头顶羽冠长而阔,呈扇形。颜色为棕红色或沙粉红色,具黑色端斑和白色次端斑。头侧和后颈淡棕色,上背和肩灰棕色。下背黑色而杂有淡棕白色宽阔横斑。初级飞羽黑色,飞羽中部具一道宽阔的白色横斑,其余飞羽具多道白色横斑。翅上覆羽黑色,也具较宽的白色或棕白色横斑。腰白色,尾羽黑色而中部具一白色横斑。颏、喉和上胸葡萄棕色。腹白色而杂有褐色纵纹。虹膜暗褐色。嘴细长而向下弯曲。

 


环颈雉

英文名:Pheasant;学名:Phasianus colchicus



分类:鸡形目,雉科。

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保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特征及习性:走禽。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鸟和雌鸟羽色不同,雄鸟羽色华丽,多具金属反光,头顶两侧各具有一束能耸立起而羽端呈方形的耳羽簇,下背和腰的羽毛边缘披散如发状;翅稍短圆;尾羽18枚,尾长而逐渐变尖,中央尾羽比外侧尾羽长得多,雄鸟尾羽羽缘分离如发状;雄鸟跗跖上有短而锐利的距,为格斗攻击的武器。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杂食性。
 



红脚隼

英文名:Red-footed Falcon;学名:Falco amurensis



分类:隼形目,隼科。

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保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特征及习性:候鸟,小型猛禽。迁徙旅程最远的猛禽,单程为13000-16000公里。雄鸟上体大都为石板黑色;雌鸟上体大致为石板灰色,具黑褐色羽干纹,下背、肩具黑褐色横斑;颏、喉、颈侧乳白色,其余下体淡黄白色或棕白色,胸部具黑褐色纵纹,腹中部具点状或矢状斑,腹两侧和两胁具黑色横斑。

 

喜鹊

英文名:Magpie;学名:Pica pica


分类:鸣禽目,鸦科。

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保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特征及习性:留鸟。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栖息地多样,常出没于人类活动地区,喜欢将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全年大多成对生活,杂食性,在旷野和田间觅食,繁殖期捕食昆虫、蛙类等小型动物,也盗食其他鸟类的卵和雏鸟。


 


夜鹭

英文名:Night Heron;学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分类:鹳形目,鹭科。

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保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特征及习性:部分留鸟、部分候鸟,是中型涉禽。体长46-60厘米。体较粗胖,颈较短;嘴尖细,微向下曲,黑色;胫裸出部分较少,脚和趾黄色;头顶至背黑绿色而具金属光泽;上体余部灰色;下体白色;枕部披有2-3枚长带状白色饰羽,下垂至背上,极为醒目。栖息和活动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上。夜出性。喜结群。主要以鱼、蛙、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树麻雀

英文名:Sparrow;学名:Passer montanus



分类:雀形目,麻雀科

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保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特征及习性:留鸟。顶冠及颈背褐色,两性同色。成鸟上体近褐,下体皮黄灰色,颈背具完整的灰白色领环。与家麻雀及山麻雀的区别在脸颊具明显黑色点斑且喉部黑色较少。幼鸟似成鸟但色较黯淡,嘴基黄色。鸣声为重复的一连串叫声。栖于有稀疏树木的地区、村庄及农田并为害农作物。在中国东部替代家麻雀作为城镇中的麻雀。


    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天地人事,促进人与人、人与生物、人与自然的多元和谐。生态和谐是园区校人的信念追求、是文化自信、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片湿地不仅是鸟儿自由飞翔的乐园,更是师生教育的净土,我们将一如既往在这所有宽度的学校践行有深度的教育。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标签:
转发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