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成于思 Students and Parents

看初一同学 “ 阅读 ” 如何真正发生

 

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

———   雨果

 


    阅读、思考、表达,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三要素,学习无捷径,唯有真正沉下心阅读,去试图理解文本,从而生发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才是真正的“阅读"发生。这是我们这些日子对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反复强调的内容,希望他们忘记所谓的套路,真阅读,读真正的文本。

    很开心,“盼望着,盼望着,阅读来了,思维的脚步近了”,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蹒跚起步,他们发出了稚嫩的声音,但非常可贵。这是欣喜的开端,我们迫不及待地与大家分享。


 


思考者:濮祹

作家作品:朱自清  《春》
 
推荐文本: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推荐理由:

    “牛毛、花针、细丝”,从这些比喻词里,不难判断出这场春雨的细腻与绵长。我很喜欢这样的雨,它淅淅沥沥的乐声总能给我带来一种莫名的慰藉,让笼在雨丝里的时光不再仓惶。记得前不久入学时,我曾听过那样的声音,只不过是在户外:雨势不再汹涌湍急,逐渐有了一点点落下的耐心,敲打在黑色的伞面上,透着微光滑向地上沟渠里的细流。而在读到后面的词句时,字里行间仿佛出现了一幅印象派的油画:朦胧烟雨中橘黄色的灯光被晕染开来,形成一朵模糊的光团。生机盎然的绿叶嫩草隐在暮色中,沉沉地睡去了。在我眼中,似乎只有浓厚的油画颜料能描绘这由大块色彩构成的画面。奇怪的是,我并未见过任何与之相关的事物,甚至不曾体会过这般意境,场景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也许,这就是与生俱来的想象力,每个人都有,只是需要一样“钥匙”激活。

 


思考者:田雨涵

作家作品:丁立梅  《花未央、人未老》

推荐文本:

    香是香得风打转儿,醉醺醺不知往哪儿吹。我与朋友沿着河边大道,慢慢走。桂花的香与甜,在身边缠绵不休。她来,是高调着的,霸气着的,是锣鼓齐鸣着的,沸沸扬扬的。她那一两枝花开,却能“染教世界都香”。像个懵懂可爱的孩童,抓一支蘸满香料的笔,逮到什么涂什么,想涂抹出一片她的一片世界来。那笔里,不是香和甜啊!是初入尘世的天真和好。

推荐理由:

    桂花香,“香得风打转儿”,使风为之着迷,为之“醉醺醺”。桂花萦绕,那香也是“缠绵不休”的,她的出场,也是“沸沸扬扬”。作者喻其为可爱的孩童,浑身浸满了香气,她的香气在作者笔下化为一支“蘸满香料的笔”,在空气中弥漫着,绽放着那甜美的香。拌了这样的花香,作者陶醉于其中,仿佛被桂花香浸泡着,那香也越发浓厚。这时光,是让作者难忘的,桂花携来一抹香,香到作者的心底,快乐也在作者心里冒着泡泡。
 


思考者:赵丁诺

作家作品:老舍   《济南的冬天》

推荐文本: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推荐理由:

    连续两个“卧”字,层层递进,小村庄卧在山坡上,雪又卧在小村庄的房顶上,拟人,更让人感受到冬天的济南的宁静之美。而“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这个比喻让我很有共鸣。我曾经去过济南,为的是去看它的趵突泉,当然,也不仅看了趵突泉。我还去看了老舍笔下的湖和山。我对济南的兴趣,就是在读了许多有关济南的老舍所写的文章后出现的。虽说现在济南肯定与老舍笔下的济南有很大的区别,虽然我并不是在冬天去的,但我登上过那座山,因此我的脑海中早在我读到这一句时就浮出了画面:漫步在那山上的小村庄的街道上,四周无人,屋顶上满是白雪。向周围望去,只能看到水墨画中仅有的黑色和白色;小雪飘着;她是温柔的,绝不会伤害任何一个生灵。这一刻,人似乎消失了,似乎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这种“水墨画”,可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能画出来的,必须得是唐代的名手,却也担心,他们画不出济南最美的一面。
 


 
思考者:程曦

作家作品:朱自清  《荷塘月色》
推荐文本: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黒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推荐理由:

    作者运用了充分想象力,将一切事物都写“活”了。同时也虚实结合,勾勒出一种摄人心魄的意境,贴切地表现出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使读者置身于一种奇妙的境界,夜暮降临,走在荷塘边的小路上,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呼,如梦似幻,仿佛是人间仙境,杨柳的倩影仿佛精心描绘一般,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如同一串跳跃的音符,奏响和谐的乐章,使人如痴如醉沉醉不能自拔。

 

思考者:戚超

作家作品:季羡林   《心安即是归处》

推荐文本:

    十年浩劫以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众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我现在就是抱着这种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决不想成为行尸走肉,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

推荐理由:

    《心安即是归处》差不多是季羡林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几年前买的,从书尘中拂出来,偶然读到。作为一位九十多的老者,先生经历过风霜雪雨,大苦大悲,这本书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讲生命,文字却质朴,不华丽,不深奥。《八十述怀》是先生八十寿时的记录,作为一个贴进生命末端的时刻,他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在人生的大浪中,先生的座右铭是这首陶诗(在《我的座右铭》中也有写到)。“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该去的就去吧,这就是先生对生命的态度,和这时代的风气不同,这更坦然(或自然)。“在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时候(可见鲁迅《过客》),先生以不争不辩,不怨不艾的纯心,“笑着”走下去,这就是《心安即是归处》想说的。书的后页上有首诗一并给读者:“以通透之心/智慧之眼/天真之态/行走于人间”。

 


思考者:龙雨菲

作家作品:老舍   《济南的冬天》

推荐文本: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好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山太秀气!

推荐理由:

    这段是作者在描写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冬天时老舍先生最喜欢的便是山中的雪景。矮松在冬天的颜色本不会变,可是老舍先生却觉得矮松在小雪的衬托下越发青黑,树尖儿上顶着的小片雪堆,又令矮松可爱了许多,若是将矮松比作人,那雪便是她头上的白花,若是将矮松比作房屋,那雪便是它粉白的屋顶,若是将矮松比作桥梁,那雪便是桥上的油纸伞,山尖也是白的,摇篮似的小山围了济南一圈,在济南城中望去,天空也有了银边的装饰。坡上的雪不如山尖上厚实,有的地方有雪,有的地方露草,有的地方雪厚实,有的地方雪薄,不过也有了一道道别样的风景—"给山们穿上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水纹是荡漾的,这不恰好与山的雪景相符合吗?当有风来时,雪被吹散,也渐渐融化,露出了更多的山体,一片白,一片绿,一片黄,这种美景可不多得,日落时,斜阳照在山腰,雪反射出粉红的光线,一种娇弱的姿态令人向往。

 


思考者:陈言

作家作品:刘湛秋  《雨的四季》

推荐文本: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主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推荐理由:

    这一段把我带入了这样一个境界:秋天来了,稻子是金黄的,在太阳的高光下,草也是金黄的,田野仿佛一片黄色的海洋。此时的风是一位指挥员,他的“手”悠然摆来,悠然摆去,整片田野正应和着他,伴着他的“手”起舞。各种各样的果实如同一个个风铃,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一个个都长得圆圆胖胖。秋天的雨不大出门,但只要一下,便是一幅美景了,秋雨不像春雨那样柔顺,也不像夏雨那样热烈,她别具一格,端庄又沉静,让人舒服,又让人动情。夜晚的雨更美了,静寂的夜,被一层雨帘盖住了,窗玻璃发出悦耳的嘀答声,他在倾诉着,她又在安慰着,人们辛苦了一夏的成果就在眼前。她欢呼着,她也在快乐地笑着。即使是白天的雨,也不会使人烦,她通情达理,为每一个路人呈现他们心中所想的,所念的。或许,秋雨本不是一个好的意象,但她给人带来的情思却是不可比拟的。

 


思考者:施童月

作家作品:耿艳菊  《静水流深》

推荐文本:

    落日残照下的水面安详静谧,辽阔无边。决然不是想象中的水势滚滚、惊涛狂澜,只是悠悠的、旁若无人的、安详的、甚至带点孤单气息的静!宽大的水面上点缀着几只小船,岸边一位银发老人立在余晖里凝视远方,安然慈悲。

推荐理由:
 
    夕阳西下,通红的落日慢慢地掉落。没有风,水面静得仿佛一面镜子,衬着晚霞和落日。天是静的,地是静的,水也是静的,整个世界就像被按下了静音键。静得出奇,静得有些可怕。如果说月亮象征着思念,那么日落象征着孤独。看着水面上的几只孤帆,一种孤独之感油然而生。那一位银发老人,安详地凝视着远方。这个写景的一段,词语丰富,语句优美,渲染了一种忧伤的气氛。最后一句,使人值得深思,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思考者:丁宥为

作家作品:莫怀威   《散步》

推荐文本: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瞬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神人物在严重关头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推荐理由:

    这是一家人在散步徒中遇见的小挫折,却对“我”来讲却是一次无比重大的选择进退两难,这一段用了很多手法,处处让人赏欣悦目,特别是,“强壮的”和“高大的“这是两个形容我的词语,一个是在母亲心中而另一个是儿子心中的我,这两个词用最贴切,在我时候我心中的父亲就是高大的,而在老人眼里自己的孩子却时是强壮有力的,不仅让我们深感其受还突出了我在家人心中的地位之高,也为下文我左右为难做铺垫。在中间部分,写了我的为难,还用了合适的比喻句,比喻我为领袖,正和前面内容呼映。我的为难点是想要有两全之法,但没有想拆散一家,兵分两路,却想一家人应该团团结结的,因该在一起不离不弃,这才是好家庭。“尊老爱幼的”在这里正好可以解释,“我”到底是尊老还是爱幼,这里的“我“一定在想,最后选尊老也在情理之中,读到这里时,可知我很爱尊敬母亲,“我”用果断的三个字”走大路。”可见我已经下定决心,而母亲的下个举动,把我感动了,“摸”是柔的。
 



编后语:

    很多孩子做惯了阅读理解,他们看到好的文章或者段落,第一反应就会运用所谓的答题技巧进行解说,殊不知,他们首先需要忘却这样的答题技巧,开始真正的阅读。可能他们的思维还是稚嫩的,如同风中的芦苇,但恰恰也是因为有了思考,这些稚嫩的芦苇拥有了别样的美。真正的阅读,就那么潜入文字中,任由它带着自己迈向更深层,心神领会的刹那间,必然是绚烂如烟花。我们希望同学能够领略到这样的阅读乐趣,哪怕一下子还无法深潜,但只要向大海深处潜入就可以了,不是吗?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标签:
转发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