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自立,自信,自强
时代向前 ,青年向上
小编语:
近日,有读者在后台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提高内驱动力”。非常感谢读者的信任,恰逢纪念“九 · 一八”91周年之际,小编非常愿意与读者沟通交流,谈一点自己的粗浅想法。说“粗浅”,真的不是谦虚,而是在如此重大的人生课题面前,谁又敢说“真正懂得了人生”?但这也不影响交流,因为我们就是谈谈心,如果能对您有所裨益,那小编就很满足了。

向上的内驱动力从哪里来
2022年9月18日
文 | 王建华
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
“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是一部老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里的一句歌词。电视剧的内容都忘记了,但是这句歌词却牢牢记在了心里。一些同学之所以感觉内驱动力不足,缺乏干劲和斗志,只怕是内心的“我”占的比重大了一些,而真正的“爱”少了一些。
同学可能会问“爱”什么以至于去忘了自己呢?这个问题在小编编辑这期微信,搜寻合适照片的过程中,内心似乎有了一种答案, 那就是“五四运动”以来、“九 · 一八”以来,那么多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爱”的是什么?是的,那个时代的青年没有内驱动力焦虑,是因为他们处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所走的道路不同,或许“政治救国”、或许“教育救国”,或许“科学救国”,但是他们都在“中华民族之爱”驱使下奋勇向前。
今天的青年学生,和平和繁荣环境中长大,或许少了“祖国召唤”的强烈感受,内心“我”字就会占的比重多了一点,当个人衣食无忧、未来尚远之际,容易“空心”。其实当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伟业,同样在召唤和期盼着我们每个年轻人,我们可以也值得为之奋斗终身。当然放的范围和角度小一点,你也可以爱苏州、爱家人、甚至爱某一个人;也可以热爱科学技术、热爱文学艺术,甚至爱音乐,这些都会成为力量之源。投入地“爱”一次吧,忘记自己,用自己的满腔激情面对自己的一生“所爱”,有什么困难和挫折,能阻挡自己一往无前的步伐呢?其实小编有时候也会觉得:个人的幸福,就在这种热爱之中,忘不了自己,放不下自己,总是会和人生的幸福越走越远的。
小编是多么热爱拥有这个平台与读者交流的机会啊,即使夜深人静,仍然乐此不疲,哈哈。
热爱生命,焕发觉醒的力量
《热爱生命》是杰克·伦敦一部著名的小说,其实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是其中蓬勃的生命热情,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生命。
其实几乎每一位有杰出成就的人物,都会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当一个人明确地知道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限的时候,就无可避免地必须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有为者和颓废者却在这一刻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如果我们想做一个此类的名人名言汇编的话,那只怕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书。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或许会觉得这些人在讲大话,讲空话,但是也有很多时候,我们也或许会觉得这是伟人和智者在与我们认真地交流,表达着他们对人生的理解。
那么生命该当如何呢?我们回头来感受一下自己幼小,甚至懵懂之际,我们又是一种怎样的生命状态吧?小的时候,我们从不犹豫,用尽力气吮吸奶汁;小的时候,我们不怕挫折,无数次跌倒,无数次勇敢站起,继续蹒跚前行。生命的本能就是奋勇向前的,不是吗?生命确实属于我们只有一次,那么我们何不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去绽放最耀眼的光彩呢?生命确实属于我们只有一次,那么我们何不去体验唯一的生命可以达到的高度呢?
人其实不必找寻生命的内驱动力,只需要让“生命”觉醒,听从内心的召唤,就会在“需要”的驱使下,奋力向前。
摆脱枷锁,让心灵自由欢唱
缺乏内驱动力,甚至躺平的人身上有着“枷锁”吗?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有!他们身上缠绕着种种无形的枷锁,制约和阻碍着他们的前行,甚至连坐起来,都很困难。一种难以言喻的痛苦,让他们蜷缩在自己的空间,沉浸在某一种麻醉自己的方式之中,比如玩手机,打游戏。
这种“枷锁”,只怕很多来自于教育本身,是片面应试教育方式和唯分数论教育观给人带来的“失败记忆”和“空间抑制”。其实教育心理学早已证明,人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才能和潜能,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是有太多的同学内心充斥对无聊的反复训练和枯燥的灌输、难堪的考试成绩的恐惧,人在自身没有明确感知的“恐惧”中是不可能发生有效的学习,更不可能有举一反三的灵动的。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更多发现和“看见”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成就感、安全感、幸福感,才能给他们发展和奋起的时间与空间。对于同学们自己来说,在并不友好的教育环境下,自尊、自立、自信、自强,仍然可以有所作为,仍然可以利用正在逐步改变的教育为自己服务,摆脱枷锁,去学习自己热爱的学科,去发展自己伟大的潜能,做不了全才,就做有一技之长的人,仍然可以创造幸福人生。
这种“枷锁”还可以存在于很多方面,比如“原生家庭”的影响,比如自身的某种缺陷,比如人际交往的不良等等。这都是可以摆脱的“枷锁”,人永远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也都只是“假说”,苦难不足以毁灭一个人,艰难困苦,也可以玉汝于成,一切事在人为。
摆脱“枷锁”的关键,在于无论多么困难的环境中,一定要充满“自信”,“自信”、“乐观”是“向上”的双轮,踩上这对“风火轮”,我们可以高飞!
互动留言
HUDONG LIUYAN
这个问题,不知道算不算难。但是小编知道,自己回答得肯定不够好,因为时间、篇幅限制,当下,也就简单说说这几个想法了,可能非常片面,也未必正确,能力和水平有限,见谅!
期待有识之士能给予更多指点,或许您的留言能帮到很多读者,也可以给小编以全新的认知。期待中,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