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校如家 Logistic Service

别了,小木屋!


    别了,小木屋!

    这里曾经是信息中心的办公室,是初中老师的办公室,是一届又一届西马国际班同学的教室,曾经是天地人文学社的所在地,曾经是学生会的活动室,这里曾经是......一时说不全,但是一时间竟然找不到关于小木屋的正面照片。从此小木屋只能存在于记忆里。

    小木屋就是那么深深地刻在园区校很多的老师和同学的记忆之中。在这里,曾经发生过那么多的事情,承载着那么多的记忆,成为园区校不可忘却的一部分。

    小木屋!那曾经的小木屋!













 
夏日里 · 小木屋正在远离



















 
 

最难忘 · 小木屋里的岁月
别了,小木屋         屈云帆




    小木屋要拆了。

    最初听到这个消息,还以为是同学的玩笑。后来问了班主任,才知小木屋真的要拆了。难免有些难过,也有些迷茫。

    还记得初来乍到时的惊艳,记得在小木屋是如何与可爱的同学、可亲的老师相识;还记得清晨六点到小木屋自习时听到的鸟鸣,记得中午在办公室刷完一份又一份卷子、听到初二或高一的同学与老师热烈的讨论,记得放学后在小木屋边自己划出的球场上挥洒的每一滴汗水,记得晚自习小心翼翼的窃窃私语;还记得平日里早读的朗朗书声,记得老师在白板上写下一行行娟秀的字迹,记得大屏上一页页精美的PPT,记得下课时一次次缠着老师请教问题;还记得考试前紧张有序的复习互助,记得“今天我”响起时的暗暗紧张与答卷时的沉着,记得考完后的欣喜若狂……小木屋所意味着的,实在太多了。如同一种回忆,一种生活…如同一个家。是的,对于从去年九月开学之初就与小木屋相识相伴的国际班的学生,对于在小木屋辛勤耕耘的老师来说,小木屋已然是家一样的地方 。

    从悲观些的角度回望,这或许是个令人感伤良久的噩耗。但换个角度去想,与其说是小木屋承载着我们美好的过去离开,倒不如说是我们铭记着关于小木屋的一切,带着它留给我们的所有温暖、惊喜和感动,向未来迈开了脚步。

    别了!小木屋!别了!我们共度的时光!穿过斜塘,淌过湿地,涌上红墙;而我们将携你的祝福,激流勇进,奋勇争先,向前,再向前。

 

然而 · 一切终章皆为续篇


     一切终章,皆为续篇。小木屋别了,但是一座崭新的多功能大楼和一所宿舍大楼即将到来,学校建设进入2.0时代。学校发展蓬勃之势不可阻挡,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在新的阶段,校园硬件环境的升级,不仅遵循了发展之道,更推陈了发展之妙,是学校建设的再出发。      



融合:校园建设再出发

 邓娟


    十八年前,张昕校长带着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批文,来到斜塘镇西马村,带着千年府学的寄望筹划一座教育净土、读书乐园,埋下了第一块基石。

    从2004年第一批新生4个班级借苏州中学本部教室上课,到2022年,校园已容纳了六个年级,两个项目(西马国际项目、拔尖创新人才项目),39个行政班;从倡导“两个融合”办学理念,到创生了一个生态和谐的国际交流社区;从一片教育处女地,到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园区校几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园区校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孕育了一块苏式教育的沃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新的阶段,如何平衡初、高中不同学段的发展需求,如何更好的服务于学校课程建设,如何在既有办学的成果之上推动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这是园区校人不断思考的问题。


    2020年七月,在王旦校长的带领下,园区校校园建设正式进入2.0时代,一座多功能综合楼、一座崭新的宿舍楼呼之欲出。不久的将来,融合园区校师生团队心血的西马农场,面朝湿地身心愉悦的阅读空间,最新设施设备的实验室、行政班教室、合班教室,满足不同人数需求的报告厅,干湿分离、房间向阳的宿舍,即将成为园区校人的“打卡地”。


    发展之道在于守正创新,既要坚守“为人正、为人真”的校训、“融合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办学理念、“多元共生、价值尊重、人性完善”的教育根本,又要与时俱进,通过教学空间的拓展,创造性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并为学校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发展之妙在于融合平衡,苏州中学园区校传承苏州中学千年府学的文脉,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文化境脉,在工业园区土地上诞育出一片教育净土、学习乐园,在新的阶段,校园硬件环境的升级,不仅遵循了发展之道,更推陈了发展之妙,是学校建设的再出发。


    从昨天到明天,我们共同守望和期盼的是一个融合了活力、创造力和无限可能的教育天地。


 



标签:
转发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