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面对压力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面对陡然增加的学业压力,刚刚升入初三的同学们该如何应对?11月10日下午,园区校初三年级组邀请心理专家袁园老师进行了一场压力管理主题的讲座。年级部主任范雅温老师主持讲座,全体初三同学参加了这次讲座。此前,袁老师就和同学们分享过青春期成长、情绪与管理等话题,一系列的心理课程和活动很受同学欢迎!本次讲座中,袁老师以幽默生动的语言、贴近生活的例子、有趣的小游戏带领同学们认识压力、体验压力、探索潜能,帮助同学们在初三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进行压力管理。
讲座一开场,袁老师提出了一个十分贴近同学们生活的问题:期中考试结束了,你凉了吗?她由此引出心理建设的话题,并用直观的曲线图展示出压力和效率的关系,指出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绩效高峰。
认识压力
压力不利于健康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袁老师分享了一组实验:A组的小白鼠拥有充足的食物、安逸的环境,B组的小白鼠则要和同伴争夺食物才能不挨饿,而实验结果是B组小白鼠的平均寿命更长,反应更敏捷。接下来的棉花糖实验的小视频引发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袁老师通过这个例子指出考试的压力是一种延迟满足。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压力,实际上,到头来对自己的行为最严苛、最残酷的审判法官只有一个,就是自己。
体验压力
同学们两人为一组进行了不倒翁的小游戏,分别尝试以钢板一样坚硬的状态和身体保持柔软的状态感受对面同学的推力,袁老师通过这个小游戏让同学们思考面对压力时的反应。接着袁老师讲解了“压力ABC”理论,“A”指“Activating event”(诱发事件),“B”指“Belief”(信念、想法),“C”指“Consequence”(情绪行为后果),诱发事件引发了信念和想法,进而引发了情绪行为后果。通过理论的讲解和“骑象人”的生动比喻,袁老师启发同学们学会进行内心的自我调整。
探索潜能
袁老师首先介绍了“3F”理论,高压状态下人只有三个选择, 即“fight(斗争)”、“flight(逃避)”、“freeze(冰冻)” ,进而解析了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的关系。通过历史上跑步运动员们不断超越极限的历程,袁老师指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同学们在袁老师的带领下思考九点连线的问题,尝试现场学习小魔术,直接体会到打破思维定势后的成就感。最后,袁老师鼓励同学们自我肯定并找到稳定感,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反馈,投入到对自己的目标的追寻中去!
同学们的感想
初三1班 卜若珊同学
袁老师的心理讲座已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与其说是听了一场严肃庄重的讲座,不如说是玩了一场游戏,潜移默化中又带着我们追溯了行为生活最本源的东西,让一切看似毫无关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有迹可循。
大脑是理性的决定性因素,心又可以让感性化被动为主动,与其说是让大脑牵动内心或是说用感性扳倒理性,不如说是二者相互制衡、相互监督。上述是把心理这门大学科剖开了讲,而这些决定性因素可以解释的其中之一便是今日的讲座内容——压力。
袁老师的讲座举的例子总能让人感同身受,待她带着我们深入这本源时,也总能让我们频频点头,并惊呼:“原来如此!”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最本真的道理,让最浅显的例子直击它最深刻的原因,这也许就是袁老师课堂最夺目,最有趣的闪光点了。
初三2班 许一诺同学
袁老师从认识压力、体验压力、激发潜能三个方面展开讲座。她将感性情绪比作大象,理性逻辑比作骑象人,把感性与理性间互相制约又互相平衡、携手共进的复杂关系阐述得生动有趣。她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通过一只手来表现;她用马拉松运动员的事实经历体现潜能的磅礴力量;她以一只船的平稳扬帆启发同学们在成长的路上要对自己有清晰认知。期间还寓教于乐地穿插了有趣的魔术与小游戏。
同学们深入参与,积极思考,不仅认识到了如何与压力这个如影随形的伙伴友好相处、和谐共生;还感悟到了青春年华、奋斗岁月之间,我们不必单纯拘泥于结果,只要尽己所能拼搏过的时光,就是无悔的、最美的时光!
初三3班 冷宇晶同学
“真正要求和管理我们自己的审判法官,是我们自己。”
这是袁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内驱力决定了我们能把自己推到多远的地方。就例如,我曾经为即将到来的考试焦虑、担忧。后来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是源于不自律。当考试就在眼前,后悔无疑毫无用处,繁重的压力最终全都压在了我们身上。所以,功在平时,我们总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内驱力。
我们可以将一些压力转为动力。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压力。但正如袁老师所说,不是所有的压力都是负面的。适度的压力如一根正发生形变的弹簧,推动我们更好地发挥,适当调节我们的情绪,避免过于松弛亦或是过度紧绷,从而实现“绩效高峰”。
面对未知的挑战,就如袁老师说的“3F法则”,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如遇到对自己来说高深的题目,可选择放弃,去攻克对自己来说更有价值的那些。等积累了更多,再回过头去解决曾经觉得不可能的难题,或许会得心应手些。
这次的讲座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们要坚定自己,未来有很多潜能等待我们去探索。少年锦时,愿我们都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初三4班 董佳一同学
刚开始时没想到主题会是“压力”。因为没想到会有人关注压力问题,很多时候的解答都会是“一直是这样过来的”,刚结考完所有科目就出成绩也是习以为常。毕竟这两年通过周遭各种也了解了不少“毕业班”所面临的一个大概形势,自以为熟悉了压力。其实一开始联想到“压力”时,反应是迟钝了一下的,可能是因为刚从一个高压高频率的环境释放,也会忘却一度高频接触的是什么,看到时间安排上的“讲座”,总有一种又是像开学时一样的优秀前辈演讲,励志之类的感觉。当然都是积极向上努力才得正果。这也算是一种压力吧,无形中促使人前进,也从来都以为只有外界对自己施压的压力才能被成为压力。但忘了压力的本源来自我自己。
“如果没有家长、老师、或者同学对你施压,那你会怎样”黄色的图片底衬出的字体很醒目,放了蛮久的也是一个原因。当时页面上还配了几个表情包,“躺平”挺简单两个字,一瞬间却引人深思。心中所有的懈怠之类消极负面情绪一下子全都涌出来了,以前也会有很多,可这次大多是质疑。原来我自己给自身所施加的压力,全部基于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像那个迎接客人的例子,不知何时把自己接受的压力全挡掉了。
后来又说到情绪和压力就像快件和快递员,通过媒介传递给人,接纳并解决,更像是在“接纳”到“解决”部分一直堆压,快件堆成山高却一直不为所动,直达现在才全部砸落。躺在散落杂乱的深坑里独自沉思。“压力效率选择”“缺乏动力”“情绪管理”……后来才发现,根本没想过这些也需要处理和解决。“棉花糖实验”训练自己延迟满足能力,“小白鼠养成时间”与提高能力、生活品质直接挂钩……可是“最严苛、最残酷的审判官只有一个”,是你自己。
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压力”终将是自己交给自己的,由自己产生、自己面对、自己解决,而不是浑浑噩噩随意处置。自己的最佳表现和业绩高峰——压力终将自己为,更是为自己。
初三5班 黄子涵同学
今天有幸,在剧场听了袁老师关于“如何正确面对压力”的讲座,我受益匪浅。
这次讲座的时间安排得十分巧妙,恰好在期中考试刚结束的下午。无论考试结果是好是坏,同学们心里都或多或少有些压力。因此,如何正确面对压力,便成为了期中考试后的一个重要问题。
袁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将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使许多同学产生了共鸣。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不倒翁”游戏,一次将自己想象成一块钢板,另一次则用“柔术”抵抗推力,结果是第一次更容易被推倒。这让我明白了面对压力要自信巧妙地化解,而不是对其产生抗拒心理。合理面对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初三这一年我们一定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初三6班 强璋达同学
听完今日袁老师的讲座,我重新理解了压力。
压力,对我一名学生而言,便是漫天的试卷、同学的竞争和家长的期望……压力一定是我们的敌人吗?实则不然。
大家没听讲座之前或许都会以负面的词语作解,现在大家都会以朋友相称了吧。好比跑步,如果在跑步机上锻炼是无法达到自己在操场上挥洒汗水的效果的。一个原因是主动性,一个便是乐趣。
当自己给予自己压力时,收获的便是满足感、成就性,自然也就产生了乐趣,激发了潜能,实现了自我成长。正如袁老师说的“对自己的行为最严苛最残酷的法官只有一个。对,就是我们自己!”
放眼中考,大家会感觉压力突然加增。不要忘了,压力适中时才会有最佳表现。所以心理建设是重要的一关。“棉花糖”实验恰好证明了这点。不要让压力成为自己放弃的理由,要理性地、辩证地看待中考。我们是否延缓现在的欲望去换取长久的财富?把绊脚石都看作为垫脚石,中考何尝不是自己实力的证明、潜力的挖掘呢?
海绵的位置自己是否清楚,当千万只风帆起航时,要做的不是碰撞,是互相帮助,在团队中。我们才能风雨无阻!
现在园区校就是这么一个团体,人才济济。只要大家都怀着一颗西马心,一同前进,打破纪录的一定是我们!
陪伴初三
笑对压力
西马少年
潜能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