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天,一封感谢信飘然而至,带来园区校马术少女取得的喜人成绩!大家惊叹,原来,园区校还有这样的传奇少女!园区校多元共生的教育生态,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开出缤纷的个性发展之花。
张芷瑄同学2021年毕业于园区校初三3班,在校期间阳光开朗、热爱集体、积极向上,获得多项艺术体育奖项,曾获苏州市第十三届“阳光少年”等表彰。中考考取园区校西马国际课程项目,在高一5班继续高中学习生涯。
今天,我们请出芷瑄妈妈来详细讲述,这位与马术结下不解之缘的传奇少女的点滴成长故事……
爱马girl的传奇Story
【序】
写在前面的话——话说这是一个超级爱马的女孩,与马天然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也许前世就是爱马者养马者护马者,从小学开始接触马术一直坚持到中学,多年来不畏风雨雷电、不畏严寒酷暑,爱马护马骑马驯马,一个个障碍一步步艰辛,各处拜师与时俱进力克时艰长久坚持,在此期间她曾荣获2020年度苏州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中中小学生马术比赛团体第一名、盛装舞步赛第五名、2021年度苏州市青少年马术联赛中荣获A组80CM障碍赛第五名,90-100CM障碍赛第四名、盛装舞步赛第四名;2021年度江苏省青少年马术锦标赛A组盛装舞步铜牌,另获得了两项马术头盔+科技创新的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回首这一幕幕如梭的往事,愿跟大家一起分享源自一个爱马小菇凉梦幻般的故事,以此相互交流、分享经历、分享喜忧,相互激励、齐头并进,为CHINA HORSEMANSHIP而精进,一起加油!
第一回 与马缘起

姑娘落地面容清秀啼哭清脆,思虑再三取名为芷瑄,祈愿其长大身形若香草般飘逸大方质地若美玉般高洁典雅。芷瑄自小聪慧活泼、阳光开朗,兴趣爱好射猎广泛,运动方面有一定天赋,游泳、轮滑稍微学学就很快上手,滑板几乎无师自通。然而对于马术项目来说,地处姑苏彼时马术项目地缘基础可谓相当薄弱,与马结缘纯属机缘巧合,回想起来真有点匪夷所思。
记得那是一个周日的上午,本来并无安排,芷瑄突然提议想去骑马,不禁让自己很是意外,此前并未听闻本地有这个项目的游习之地,闻所未闻去哪里都不知道,只当她是心血来潮随口一提,这种古怪的想法从何而来?当即就一盆冷水泼过去想打消她的无稽之谈,“苏州哪里有地方可以骑马,这里又不是草原?”结果她先是无语离开,过了一会儿拿了一张报纸给我,指给我看上面有则广告说她想去这里,这下直白的拒绝好像已然无效,当日的确没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就着广告上的号码探索式地拨了过去,与接线的客服随口聊了几句,对方很热情地接洽说可以过去免费骑乘体验,看着芷瑄渴望的眼神,怀着好奇的心情只得约好时间,问好地址和路线,一路驱车二十多公里开过去,这在苏州已经算是很远的距离,几乎从东到西穿城而过。
几十公里开过去跟着导航定位一直转弯向着村里的一条羊肠小道驶入,这条路上开始有些泥泞,越深入越感觉偏僻荒凉了起来,几乎无车无人,到达俱乐部时发现原来是在一个小山坳里,环在里面有一片马场。第一次到这种环境,姑娘还是满怀兴奋和好奇,跟着客服指引下很快换好装备,稍做讲解后便由教练带着开始了骑乘体验之旅,看着她在教练的指导下做了不少很新鲜的动作,看起来不像是第一次似的,一点也不惧怕的样子。我也跟着一起体验了二十分钟的马上时光,有些紧张、有些恐惧,回想起来当时其实并未感受到特别的乐趣在哪里。孩子下马以后便被带去马厩参观和喂马,家长们多半只是稍微感受了下就退了出来,着实气味有些受不了,跟着客服来到休息区域时恰巧碰到她一个年级的女生跟她母亲一起也来体验,两个女孩后来一见如故,与马天然好像有缘似的,粘上了就分不开,当时她们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迫切想要开启该项目目的学习,两个母亲面临很纠结很尴尬的局面,这个地方距离住处如此之远,交通也诸多不便,马术项目如此小众也不甚了解,是真喜欢吗?能坚持吗?有意义吗?N个问号开始萦绕在脑海里,问她而她是一百个坚定回答,肯定一定确定。与娃战斗,最终投降的想必都是家长吧,既然她们的态度如此坚决,两个妈妈渐渐也妥协了下来,与客服谈了一个团购价,从此加入了俱乐部的会员行列,填表、付钱,孩子们的欢天喜地让老母亲们略感受到一丝心安,那天她的体验教练后来成为了她马术生涯的启蒙老师和引路人,从那天开始她与马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既然开始要专业训练自然要有专属的装备,咨询了下哪里有卖马术装备,离开马场便直奔了欧尚迪卡侬......那时买的Fouganza的头盔、马裤、手套现在虽然已经都因小而换新,然而都并没有扔弃,她坚持要留作纪念一直珍藏在家里。
第二回 因平等而挚爱

芷瑄修习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其实作为母亲而言对这个项目的感受一直非常肤浅。由于自己工作、学习的繁忙,只有每个周末清晨起得很早把她送去马场,冬天常常都是天还没亮就启程,到达马场后放下孩子然后冲回独墅湖高教区攻读南大MBA的课程,行程每次驱车都要五十多公里。每周如此,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义无返顾地周而复始,作为一个未成年人能如此坚持真是十分不错,芷瑄从未因为不肯起床而迟到过,很多时候都是俱乐部第一个到达的小学员,而且在那里一呆就是一整天,上午下午各两个鞍时高强度的训练,有时教练会发些短视频给我看下她的训时状况。天气很恶劣的时候只有她一个学员坚持在场地上训练,形单影只地冒着风雨冰霜,让人很心疼但也由衷地因她而感到振奋和骄傲。芷瑄从未因天气条件差而临场退缩,教练只要安排她训练,她都会很好地坚持完成训练任务,家人只有极少时候会在那里陪她看她训练,大部分的时间她都是独自在俱乐部里,听从教练和助教老师们的安排,教练聊起她时会说她训练课余的时候也像个小助教,会快乐地跟会员们天南海北地聊山海经。
芷瑄学习马术进步很快,很短时间就可以做看起来很难的动作,障碍也就大半年时间就可以跨越一米高度。与教练沟通的时候反馈都是对她赞许有嘉:一来是很有天赋,二来也非常感兴趣,训练刻苦,三来人缘也不错,跟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很多会员也都很熟络。另外除了日常马术训练外,芷瑄对与马相关的各类知识都显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各种与马有关的期刊书籍,她都百看不厌,专业术语、专有名词、马的种类、马的结构、马术用具等等都如数家珍。
她跟她的教练相处也十分愉快而融洽,如果家人没有时间接她回来,她经常会晚上跟她的教练一起下班,有时候还一起吃个简餐,教练会用电瓶车载她送到地铁站,独自乘坐地铁回家,给家人发个信息,收到信息后按照地铁差不多的时间到下客点接她回来,听她聊在马场的趣闻趣事。有次电瓶车半路上坏了,他们也有说有笑地走去修车,然后再返回,不急躁不抱怨不埋怨,心态积极阳光乐观,不俱困难不怕问题,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总会在困难中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通路并积极去实践。这些积极乐观不畏不惧的优秀品质我想很多也是来源于在马场上的控马走跑训练、障碍跨越等必须具备的吧。
运动训练都有风险和波折,日常的小摔已是常事,除了第一次摔马她有点沮丧的反应,但经过短暂的鼓励和劝解她很快就没事了,后来渐渐习以为常,摔下来也就是拍拍泥土继续上马。有一次在训练的时候摔马挺严重,当时也没有电话联系家人,后来她回来才说起腰有点疼,外伤表面看起来有点青淤,摔马的当下应该摔的挺重,问起教练说当时摔下来时碰到了护栏,后来她也没太说什么,只是几天把教练给她的一瓶红花油涂了涂渐渐也就自愈了,后面还是继续坚持训练,越来越不把摔马当回事。有次场地上刚下过雨积水严重,她意外摔得全身是泥,起来也就只是笑笑换下衣服而已,跟所有关心她的人轻松地说着没事没事。
一直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撑着她长久地坚持修习马术,看起来好像每次训练也挺单调乏味似的,直到有一次送她去马场的路上在车里问她这个问题,她认真思考了一下用两个字回答了我——平等。这个回答很特别也很意外,本以为会是刺激、挑战之类的字眼,然而再深入地问她,她解释道在奥运项目中,只有这个项目是可以不分男女、不分年龄地参与到竞技中去,她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个项目上跟比她年龄更大、更有力量优势的男性选手一起同台竞技,展示出属于她的独特风采。
她因为平等而执着于这个项目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然而经过她的解释我越发对她的言行理解地深入起来,对这个项目的独特性开始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对她投入到马术运动中辛勤和汗水的支持和理解,在俱乐部训练的过程中,各种装备越发齐备了起来,从头到脚不说,各种装配越来越多,瘦小的背影背着装得满满当当的马术包看着有点让人心疼,但是那坚定的步伐、自信的英姿、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处理问题的能力引来更多的是亲人、朋友、同学们对她的赞叹、尊重和肯定。
第三回 为马术“带盐”
在马术项目的发展上也并不是一帆风顺,随着芷瑄教练的离职,她的训练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他教练对她的情况不是很清楚,而且由于马匹的原因再往更高跳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另外她自身也从小学生过渡到了中学生,学业的压力更加繁重,平常住校的生活通常是周日返校,这也让她的业余时间再了无法大量投入到兴趣爱好中去,只能更多专注于初中文化学科的学习中去。尽管平常已没有多余时间训练,但是对于马术这个项目的热爱已经日久生情,沁入骨髓。
尽管每次连续训练的时间都不长,但每次短期的集训对她而言非常珍贵,也收获很大,单杆最高跳过120CM,90CM全程也跳过。长久以来一直保持着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和关注,强身健体的同时,在马术主题游历中也体验着各处独特的风土人情。
对马术的热爱还培养了她的专注和认真的品格,有次去看望她的启蒙教练时,需要拍一些宣传片,她就自告奋勇担当起了小模特的工作,在那次为期大半天的拍摄工作中,一大早起来化妆造型、各种固定或移动POSE拍照一直持续到下午,中间没有喝水、休息、吃东西,一直按照摄影师的要求配合完成拍摄宣传片的各项工作,出图效果非常好。之后他的教练向中国《娱乐体育·马术》杂志投稿中选用了她的照片作为配图,一次性获得通过,也让她的5张照片在2018年4月首次登上了全国性的杂志(含目录页)。这一期的《娱乐体育·马术》杂志家里一共收藏了两本,一方面是珍藏纪念,一方面也是她参与这项运动几年来的一个小结和缩影。
除了图片,有时候也会让她给一些小学员、新学员作示范,在家里经常开玩笑说她是马术的小代言人,她也笑着说,我不仅要为马术‘带盐’,我还要为它带糖、带酱、带酸、带惊艳的各种味道,这是一种很多人还不知道还不认识的味道,希望通过我的“带盐”能把马术独特的魅力展示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中国青少年加入我们的队伍......那一脸灿烂而自信的笑容是我最想看到的,她也因此而荣获苏州市第十三届“阳光少年”的荣誉称号。
第四回 “马术+科技”创新设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年龄的增长,校园文化知识的扩科,芷瑄的知识面也更为开阔,在她的启蒙教练的引导下,让她开始了对“马术+T(科技)”思路的考量和探索,传统项目通过科技赋能的想法像一盏通透的明灯开启着她的心门。
结合青少年马术训练中出现的一些痛点,如教练与学员沟通不便、高温太热、外观设计较单一等,她想到了在马术头盔上是否可以进行一些改良的设计,进而作为实用新型的专利进行申报。通过与产品工程师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思维大碰撞,基本锁定在了两个方向:一种具有语音互动功能的马术头盔、一种是具有调温功能的马术头盔。在两个基本方向确定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延伸探讨功能设计、外观设计等解决方案,在创新产品设计方面开始了一系列的努力和尝试。
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多重头脑风暴和撰写申报材料,两个项目申报终于完成了,后又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在2019年拿到了两份国家级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在将运动和科技相结合的道路上也算迈出了坚实的一小步。
2020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让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得以高度地加速,“万物互联”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各种训练场景中应用功能性智能头盔在未来一定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期待这个未知领域可以让她去更多地探索与发现,与更多的大伙伴、小伙伴们在智能马术运动的领域中有所突破、延伸和落地。
尽管新冠疫情对于马术这项运动的短期影响不可不谓是种重创,但是未来可期,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最近迎来了好消息是她的启蒙教练又回到了苏州,获聘SQJ国际马术学院的执行总教练,这里也兴建成了苏州地区最大的马术户外训练场,未来可承接各种国内外高级别的赛事,期待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可以让她纵马扬鞭的机会更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听闻这样的好消息她也格外兴奋,在最近这段特殊时期去适应新场地恢复性训练时,天气又是格外地炎热,室外气温常常高达38度或者更高,然而她还是一如继往地一边挥汗如雨,一边坚持训练,从不抱怨从不退却,倒是很多家长觉得天气条件太恶劣了。此时身形也已不是当年的小孩儿模样,个头已经出落到170+,从刷马到上鞍具到清理马匹各项工作她都可以驾轻就熟,马背上的状态也越来越轻松自如,从牵马走进场地的背影来看已俨然像是一个成年人,那种自信和沉稳的状态明显是超出她生理年龄的,很多第一次见到她的陌生人都不由自主地向她行着注目礼、打听着她的情况,这种深入内在的气质和神态很大程度上源于长久以来马术这项独特的运动训练所赋予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和发展也只有一直陪伴她的人才有最深切的感受.....
【编后语】
很多人说马术是一种贵族运动,我想说这种运动不是因为费用的昂贵,而是因为塑造的人们具有“修养、自信、担当”为核心的马术精神是高尚的,这种高贵的精神融入身体,与三观内化成统一的整体,才是马术运动“高贵”的实质。与马相伴走过若干四季,与它们发生了太多亲密接触的故事,与这些鲜活的生命开启了太多交集,融入太多的感情和感悟,各种欢乐、勇敢、感动、辛苦...... 点点滴滴、片片阙阙化为此时此刻的心语,与马儿的长久相处确实唯美了整个记忆,书画了一片历久弥新日久弥香的天空。
忆起春日浅草没过马蹄、一起淋着如酥的春雨,夏日于清晨黄昏舞马快鞭,秋天听高柳蝉鸣饮马河畔,冬日再战冰雪世界不畏严寒,天马行空中处处妙趣横生,承载着像芷瑄一样的少年骑士们的梦想和精神,愿这种稀有而宝贵的精神世代长存,造福千家万户,让他们的梦想在中国大地上长久地开出璀璨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芷瑄妈妈记于2021年8月
每年九月,阳光向上的少年学子
与西马斜塘结缘,追梦美好未来
他们敢于做梦,却不驰于空想
他们追求梦想,而不骛于虚声
在这片教育乐土上
我们看见每一个学生
让多元的个性、缤纷的生涯在这里生长
让每个孩子的梦想开出美丽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