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 Students and Parents

家长学堂 | 手机、网络与功课,怎么管理才是好?


    每每谈及家庭教育,孩子的手机和网络管理往往是痛点和难点。我校家长学堂邀请到了心理专家毛丹老师来做专题讲座——《手机、网络与功课,怎么管理才是好?》。我校初一、初二年级全体家长参加了本次讲座。毛丹老师用家庭系统的理论来解释种种家庭的困境,幽默而又不乏深度的心理讲座受到了在座家长的一致好评。

 

    毛丹,国家注册心理师,苏州市教育局教师心理健康促进项目负责人,苏州网上家长学校首席林老师,苏州市家庭教育理事会理事。







 
青少年对于网络的依赖与需求

 
           ▲处理负面情绪   

           ▲ 对外面世界的探索

           ▲找乐子,找刺激

           ▲心理压力与失眠

           ▲性需要

           ▲人际需求,找人聊天

           ▲想要有满足感和归属感



父母的担心


           ▲过早地涉入成人的世界影响孩子世界观    

           ▲ 过多沉溺于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耽误学习

           ▲对交友的担忧

           ▲影响身体,包括视力、睡眠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求
 
           ▲我是谁?——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开始觉醒,自尊心和自信心愈加敏感,  想要成为有别于父母的独立个体。         

           ▲ 从性的角度来说我又是谁?——青春期的孩子追求同性同伴的接纳以及异性同伴的接纳,并可能伴随与性有关的一系列情绪困扰。

           ▲我如何才能独立起来? ——反抗父母是长大的需要,父母的智慧在于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亲子间的权力斗争的不良模式
 
           ▲控制与反控制—— 主要表现:孩子拖延、动作慢;顶嘴;离家出走;自伤、自杀;父母和孩子呈现出皇帝和臣民的关系。        

           ▲输赢模式——父母千万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否则父母步步为营,却常常节节败退。父母常常是赢了每一次战争却输了整个战役。

           ▲追逃模式 ——父母和孩子上演警察抓小偷的情节。具体表现:父母控制手机,孩子偷着上网;孩子不爱学习、作业拖拉,磨蹭、追星、早恋、撒谎等等。

           ▲循环因果——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行为往往会促使对方进一步的行为固化和家长,造成因果循环。例如一个懒惰、拖拉、不负责任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极其负责的父母;一个沉迷网络的孩子背后往往是有一个不停催促孩子的父母;一个阳奉阴违的孩子往往伴随着严厉管教的父母;而一个厌学的孩子往往有一个非常在意孩子学习的父母。


网络和手机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和青春期孩子的交往,

是考验父母智商和情商的斗智斗勇的过程。

 
           ▲关心孩子的这个“人”,而不是关心“问题” 。

           ▲不要急着讲道理,不急着规范。

           ▲ 该规范的还是要规范,捧着他的自尊来规范。  

           ▲ 温柔地坚持——态度是温和的。立场是坚定的,情绪是接纳的。在处理孩子网络和手机的问题上,父母应该守住底线,而“篱笆”以内是自主的。父母应该联起手来,意见一致,不能相互拆台。





人要的不多,

只是希望被看到,

觉得自己是不错的。



父母们,请用

尊重自己,同时尊重他人的做法

捧着自尊要求/表达的做法

看到对方闪光点来表达

让他看到自己的好来表达






标签:
转发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