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蒋嘉乐的爸爸,广义上来说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近 20 年了。时间一晃,孩子已经从无忧无虑的儿童,窜成了懵懵懂懂的少年,个子已经是家里面最高的了,眼见着就超过了妈妈,很快又超过了我。为人父母14 载,一路陪伴,一路学习,一路反省,在孩子教育上充满了挫折感,用尽了所学所知,却时常觉得力不从心;尝试了教导、辅导多种形式,也往往是收效甚微。然而从未后悔为人父母,与孩子互动中有无数的痛并快乐着,快乐却永远还是主旋律。
释放天性,阳光童年
初为人父时,就一直憧憬着能成为与自己老父亲不一样的父亲,希望自己成为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原生家庭把自己培养成才的同时,也彻底摧毁了亲密的父子关系。传统的斥责、苛刻、责打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即使是走上社会很多年,也久久不能释怀。所以我把亲子关系总是放在了教育的第一位,尊重、平等、耐心对待;而且坚信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使命与人生轨迹。于是孩子幼儿园 3 年半、小学 6 年期间,我几乎所有的陪伴都是在跟孩子玩耍中度过的,鲜有过问、辅导功课。心里认定玩耍是孩子探索、学习成长最自然的、最有效的方式。而功课是孩子自己的任务,孩子需要学会自己独立完成。
慢慢地发现,孩子从小有 2 个特点,第一,好奇心特别强,第二动手能力特别好。大概 3 岁左右时,就从《麦田拾字》中看图认字认识了将近 1000 个汉字。孩子从好奇地询问父母的无数个为什么中,幼儿园期间就知道了:眼镜上雾气是怎么形成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月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小学期间,家里面买的几乎所有需要组装的小家具、小家电都是孩子自己组装的。还曾经 DIY 做过一条星座银手链给妈妈作为生日礼物。我们在欣喜的同时,却也发现,孩子自理能力很差,缺乏耐心,粗心大意的问题。尽管从小学习了绘画、围棋、游泳、足球、羽毛球、机器人、少儿英语等,也曾获得过奖项与证书,却无一优秀。同时学习成绩也一直无法达到班级顶尖水平。我不由的反躬自省,我陪伴着玩耍的10 年童年,以放养的方式,释放了孩子的天性,却没有能够实现期望的优秀结果,至少在学习成绩上没有反映出来。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培养习惯,刻意练习
后来我无意中从青少年教育专家李枚瑾教授的讲座中了解到,边界与习惯的重要性,我才恍然大悟。我们父母、长辈们在孩子小学毕业之前,给到了足够的关爱、信任给孩子,培养了孩子善良、自主、安全感、好奇心、责任心等,这是符合孩子 0-3 岁,3-6 岁,6-12 岁发展心理学规律的,同时却忽略了角色边界、自理、毅力、良好习惯等的养成。比如缺乏时间观念,经常迟到;玩耍手机无度,作业拖沓,有时甚至要写到半夜。而这也是 12 岁之前需要养成的能力与素养,需要刻意练习来形成。
于是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初中开始,我们不断提醒孩子学习的方式方法,优先管理,计划表,错题集,提醒朗诵、练字的重要性……本想着以前是忽略了,现在如此语重心长、郑重其事的提醒、要求、辅导,应该会有所明显改善。然而作为中年父母的我们太天真了,尽管成绩从初一第一次期中考试的班级 35 名提升到了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 14 名,然而学习方法、习惯并没有太多改善。这也许就是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培养适当的能力与素养的代价。“刻意练习”是反人性的,是最考验意志力的。特别是夹杂着青春期的叛逆,我们是屡战屡败,与孩子的关系也是剑拔弩张。孩子也往往是周五开开心心回家,周一心情沉重地返校。
有什么办法让孩子的刻意练习更加有效吗?反思中我想起了业界正在流行的驱动力 3.0,“胡萝卜+大棒”的初级方法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而且大棒的副作用明显,会破坏亲密关系。而“自治、专精、意义”是内在驱动力的有效方向。于是尝试着跟孩子协商,达成协议,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来学习;帮助树立榜样,发挥自身优势,以寻求精益求精,获得学习的掌控感;给孩子分享未来社会趋势,特别是技术发展,从生活中认知、体验 AI 自动识别,自动驾驶,送货机器人等,激励孩子对于未来的憧憬及参与感,明白学习的未来意义。在最近的一次期中考试,孩子破天荒的获得了班级数学第一、物理第二的成绩,我们深感欣慰。同时新问题接踵而至,文理严重偏科了。 近来,随着班主任娄老师细致的周末学习跟进、打卡,个人谈心,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与热情逐步提高。另外,语文章老师对于书写的重要性的提醒,数学殷老师要求更加踏实学习的反馈,英语戴老师的每周课文背诵,都在帮助孩子不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假以时日,孩子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与成效。同时继续激励自己:教育尚未成功,父母仍需努力!随着家校联合的深入,相信孩子会成长得越来越全面!
修炼旅程,任重道远
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最复杂、最艰难处理的关系。几乎没有父母是持证上岗,才开始教育孩子的。而亲子关系是唯一以分离为目的的伟大之爱。难在如何掌握分寸,把握平衡。父母们通常在培养孩子善良、自信、自觉、自理的基础上,同时又希望孩子德、智、体、美、劳样样优秀。太过干预,孩子自立、自信、创造力会受影响,容易长成高分低能;太过放养,孩子往往会缺少边界感,生活没有条理,缺乏自律,容易长成特立独行,甚至难以团队合作。
得益于原生家庭关系的反思,我从开始就自然地平等对待孩子,把孩子当成人一样对待与沟通。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能力,拥有好奇心,善良朴实的特点。同时深刻的认知到,孩子虽然来自于父母,却不属于父母,父母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希望与想法强加给孩子。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不时的提醒自己,哪些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哪些是孩子想要的,哪些是未来的趋势与需求?哪些是父母投射了自己的期望、需求、面子、焦虑、操控?同时学会接受孩子的多样性与特异性。每个孩子就像森林里面的一只小鸟,我们更多的是要帮它找到一根属于自己的树枝,而不是强求比别人飞得更快、更高、更远。
老祖宗很智慧的留了话,言传不如身教。同时耳边又时不时响起某位西方哲人说的话,No matter what you teach your kids, they will become you. 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收获了无数自己的反思与成长。 简单来说,与其想教育好孩子,不如先做好自己,只有原稿好了,复印件才不至于差。亲子教育就是一场父母的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